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大师风采

贺兰山下的中国钽铌工业骄子——记有色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

何季麟,河南省开封市人,生于1945年9月1日,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冶金与材料专家。196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长期从事稀有金属钽铌铍冶炼与加工技术的研究,是采用氟钽酸钾钠还原工艺制取钽金属的变革性人物,曾获1992年、1996年、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和自治区劳动模范的先进工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jpg

巍巍贺兰山下,纵使风沙阵阵,条件艰苦,勇者依然无畏。大学毕业后志愿到大西北参加三线建设的何季麟就是这样的勇者。他以坚持不懈、严肃精湛的工作作风奋战在贺兰山下,带领中国的民族钽工业冲进了世界前列。

出身寒微,历尽艰辛

何季麟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父亲是个泥瓦匠,靠着四世祖传的手艺,养活有病在身的妻子和五个子女。父亲辛苦劳作了一辈子,曾多次当选本市的劳动模范,七十多岁方才歇下手来,开封的多处名胜古迹迄今仍留有老人家工作的痕迹。

父亲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劳动者,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从未有过惊人的言行。在何季麟的描述里,何家子女都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起早贪黑、严肃精湛的敬业作风和朴实无华、坚韧善良的优良品德,影响了何季麟一生,成为他日后扎根宁夏四十多年的精神支柱。

少年时代,何季麟生活十分艰苦。读书至初二,每逢寒暑假,放假的第二天他就到工地上去打小工,一天挣一块钱,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中学时候,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经常吃槐树叶子杂面熬的粥。十四五岁是男孩子最能吃的年纪,一帮伙伴,常常饿得东倒西歪。一次,同学们在校外劳动,班里选派包括何季麟在内的四个男生去抬午饭,午饭是花卷馍和树叶熬的稀汤,还没等到抬回午饭,四个小伙子就把各自的两个花卷吃完了,等到大家开始吃午饭的时候,四个人无可下肚就跑到远处的树底下躺着休息。可巧,学校的副书记来了,远远看到四个孩子躺在树底下不吃饭,走过来问了半天才知道原因。老师擦着眼泪从包里摸出要带给家人吃的烙饼分给大家。说是烙饼,不过是“杂面勉强把树叶子粘起来罢了”,四个人分到掌心大的饼子,狼吞虎咽地再次吃完。虽然只是一块粗干粮,却是少年心中无与伦比的珍馐美味。何季麟说:“那个年代,尊师们对学子的感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怀。”

由于家里人口多,何季麟家里负担很重。读至高二,家中三哥考上中南工业大学,使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后来,母亲患了肝硬化浮水。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辞掉工作,拿退职金交了钱、还了债。此时,何季麟唯一的姐姐已经出嫁,两个哥哥也已成家,只有他来照顾母亲。贫寒的家境和沉重的负担让父亲实在无力供养他读书,于是懂事的他主动休学。休学后,父亲给他买了一辆架子车,他便当起了车工,在工地上运送水泥、沙子和预制板。老师几度找上门来要求他回学校读书。父亲经不住老师的多次劝说,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让何季麟重新返回课堂。

高中毕业,何季麟参加了高考。高考结束后,他马上回到工地上做车工。当拿到北京钢铁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竟然不敢告诉家里,瞒了三天,才通过正读大学的三哥告诉了父亲。父亲知道后还是不同意,觉得家里负担不了。孩子们一求再求,父亲仍不松口。眼看上大学就要泡汤了,正巧有一家亲戚要盖房,何家老小就去帮工,用帮工取得的一点收入勉强负担了上学的路费,父亲终于同意何季麟上大学。一卷凉席,一双母亲纳的布鞋,一双自制的木底拖鞋—这就是何季麟当年去北京上大学的全部家当。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何家一户走出了两个大学生,这对于本就贫困的何家无疑是雪上加霜。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何季麟再三强调:感谢父亲的艰辛付出,感谢党和国家的大力资助。

志存高远,扎根贺兰

1961年,何季麟进入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学制五年半。说起选择专业的理由,何季麟坦言:“三哥帮助定的,因为他也是学冶金的,觉得这个专业对国家有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很多教授和专家都被打倒,学校的教学秩序遭受到巨大冲击。在此期间,何季麟坚持自学文化知识,培养出了超强的自学能力。“‘文革’的时候大家都跑出去闹,我觉得自己一个穷苦孩子能上大学很不容易,一定要多学点本事,所以老老实实留在学校里看书学习。”借助教授和老师们的帮助,他自学修完了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教程。

1969年,何季麟大学毕业,作为学生党员,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学校领导决定把他分到宁夏石嘴山。说起这个后来影响世界钽铌铍行业格局的重大决定,何季麟激动地说:“我们当时受的教育就是听党的话,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就是那个年代热血青年的志向和心愿,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安家。”

“我刚来的时候,石嘴山市只有两条街、几家临街店铺,树木稀见,戈壁荒滩,实可谓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厂里的职工住的是‘干打垒’的窑洞,冬天卡车拉点大白菜、白萝卜、土豆大家分,要吃到第二年四月。”中色东方集团的老员工回忆道:“当时整个石嘴山只有两个小卖部,我们叫‘大商店’和‘小商店’,唯一的区别就是‘大商店’的平房要大一点。”

这种当代大西北的“风光”对从未经历过优异生活境况的何季麟来说,自然是苦点,但那是磨炼更是考验,他没有退却。“追溯历史的艰苦,我们脑海中似乎是空白的,大家至今都无怨无悔。当时我们只知道祖国的三线建设是一种使命,钽铌铍战略金属材料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满足国家需要是我们这一代人应为之奋斗的义务和责任。我们确无豪言壮语,有的是日复一日的试验、检测、分析改进、生产的务实劳作,以期迎来交付合格产品军工订货的喜悦。”

逐鹿三强,成就辉煌

奋力搏击,致力科研

进入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何季麟被任命为硅烷法多晶硅专题科研课题组长。第一个项目就是硅烷气体经过热分解生产多晶硅项目。两年时间,从材料研究到生产设备安装,何季麟亲力亲为,最终生产出合格产品送北京展览馆展览,填补了国内硅烷法生产多晶硅的空白,为以后从事更深入的研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外国人能达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实现!”这是何季麟几十年从事钽铌铍研究开发和工程化技术创新常讲的一句话,他身先士卒地践行着开拓创新和求实超越的理念。

1971—1978年,何季麟作为钽工艺专题组长,带领团队对氟钽酸钾钠还原制取高熔钽粉技术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大胆地对氟钽酸钾钠还原工艺进行改革,并亲自主持设计了全部研究工作,创新了四种高比容钽粉生产工艺技术,创立了我国第一套搅拌钠还原工艺的技术设备,使我国电容器级钽粉比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当时正处于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改革开放初期、军转民和国家经济转轨时期,企业面临着事业经费锐减和生产极度萎缩的严重局面。1981年,在全国有色金属计划订货会议上,905厂只拿到了一个订单—250g的钽粉。何季麟深深感到钽铌铍产业的生存压力和倒闭危机。

1984年,何季麟被任命为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分管科研和技术工作。为了摆脱服务军工的单一性和依赖性,他直接主持和组织研发钽铌深加工产品,先后开发出钽酸锂、铌酸锂单晶、铌锆管、工业硅、氟化铝、钽铌板、带、管、棒、线加工材及金属制品等11条新产品生产线。这个阶段,他虽担负着行政工作,但在主工艺产品研究、试验、技术分析讨论、改造项目设计、安装调试和试生产的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钽粉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研究中,高压钽粉和高比容钽粉的技术开发取得了重大突破,高比容钽粉的比容从8000μfv/g提高到了22000μfv/g,中压钽粉从3500μfv/g提高到了8000μfv/g,钽粉品种从15个增加到了35个。这一系列的研究开发,使企业产值增长至数亿元以上,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对推动我国钽铌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二次创业,放眼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钽铌产品的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规模化发展,使企业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必须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主导产品的工艺技术仅相当于美国60年代初期水平,技术、产品和规模与国际市场水平至少有15年的差距。在这种状态下,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了摆在何季麟面前的首要难题。

1987年,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组团赴美国考察,寻求先进技术改造中国钽工业,三家美国钽铌企业一致答复,“我们绝不可能在东方(中国)培植一个竞争对手。”考察结果让何季麟备感失望:“我们中国人并不笨,为什么不能在钽铌金属工业领域的世界市场上赢得自己的地位?”回国后,他和厂院领导一同制定了“以自我技术成果为主,融合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关键技术装备,实施自主改造”的战略决策,他们决心依靠自己的科研成果,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技术改造,打造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中国钽铌工业。

1990年,何季麟和同事们瞄准国际水平,开始着手实施“超高比容钽粉、钽铌湿法冶炼、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三个国家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从拟定项目建议书到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聘请专家论证、申报立项、工程设计到考察设备、安装验收再到投料试车,甚至是撰写项目报告,何季麟都亲自挂帅,事必躬亲。在高比容钽粉研制改造工作中,他主动请缨,重回钽粉分厂主战场,亲自组织科研攻关。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天天和同志们一起坚守在研究和生产现场,分析研究数据。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制出高比容钽粉,并一举取得美国斯普拉克公司认证通过,并接下了第一批高比容钽粉订单。随后,“钽铌湿法冶炼”和“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的技术难题也相继被攻破。

三个国家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圆满完成,使成功开发高标准的钽粉、钽丝产品成为现实,这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然而,又一个难题摆在眼前:如何解决国际市场的销售问题。为此,何季麟再次挂帅,带领专业人员踏上了西征世界之旅。

1991年8月,何季麟率团访问世界第一大钽电容器制造商美国基美公司。美方对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出如此高科技产品持怀疑态度。何季麟这样形容当时的气氛:“言谈话语中总感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备感压抑。”在一个半小时的会谈中,基美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采购人员从工艺技术、工艺条件、产品的检测条件等方方面面严苛询问。何季麟站在讲台上,从容不迫,底气十足,他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最终赢得了在世界钽电容器制造业中举足轻重的基美公司的认可。

1994年,何季麟等进军日本。一行三人背着几十个小玻璃瓶装的样品,挨家挨户地向日本公司介绍自己的产品。日本人比美国人更傲慢,每到一家公司,对方根本不予重视,甚至连样品都不愿接受,更不要说进行评价检测。然而,这不仅没让他们心灰意冷,反而更刺激了他们打开国际市场的决心,“我忍辱负重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我们中国人的能力!”何季麟如是说。坚定不移的目标支撑着他们,一天走访三四家公司,有时一天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为了节省经费,三人住最便宜的宾馆,吃方便面。一家一家走,从样品认证到试用,一单一单突破,日本市场被三人打开了。如今,东方钽业日立、NEC、东和、松下、尼康、富士通、三洋、松尾、PML、ELNA等国际公司都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成功打入日本市场之后,何季麟很快又“征服”了韩国的大宇、三星等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钽粉、钽丝实现了我国出口史上零的突破,逐年增量的批量产品成功进入美、欧、日、韩等国外市场,中国宁夏开始在世界钽铌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钽铌供应商。

大器初成,跻身三强

随着国际市场的打开,企业的经济效益快速提升,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钽铌强国,跻身世界钽铌三强行列。何季麟的头脑非常清醒:“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一定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面对世界,必须致力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尽管有了一些成绩,但决不能洋洋自得,止步不前。

1996年底,何季麟被任命为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厂长和西北稀有材料研究院的院长。他和班子其他成员以“创世界一流的技术、世界一流的管理、世界一流的产品”为目标,制定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加速进行扩能改造和高档次产品开发的发展战略。坚持采用“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的原则,不断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前瞻性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保证和鼓励技术创新和科研创新,企业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额的5%。一般基础研究和超前性产品的开发领先应用3到5年,为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贮备。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形成自身的技术支撑体系,他不断实施人才提升战略,用以打造学习型企业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职工在学习中寻找创造性思维,从而带动企业的全面创新。何季麟带领企业先后与国内相关的高等院校建立外语人才培训网,与中南大学等建立硕士、博士生定点培训关系,每年选送部分德才兼备的青年技术人员去深造;每年选送3到4名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外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厂讲学、交流;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等先后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关系,多方吸纳人才;每年选送10余名青年科技干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投入20到30万美元聘请国内外专家为企业技术顾问,带动企业自身青年人才的成长。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更强的技术和科技力量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集团现有的3200多名员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0%。其中工程师320人、高级工程师18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6人。

人才的优势转化成了科技的优势和产业发展的优势。自1995年以来,东方有色对钽铌行业的许多世界性前沿课题开展攻关,共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三等奖4项,“彩电配套用钽粉”火炬项目获国家科技部一等奖(全国仅15个),拥有19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先后通过ISO2000、ISO14001、OHSAS18001认证。何季麟等负责人的辛勤付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钽铌强国的席位。

公司钽铌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不断提高,先后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产品,钽粉、钽丝90%以上销往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钽粉、钽丝与世界同行在技术、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同步发展,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钽丝的综合质量水平与美国NRC公司并列世界第一,获得了美国基美公司的免检证书。主导产品钽粉、钽丝外的其他产品如氧化铌、碳化钽、钽靶材、高纯铌超导腔、钽板带材及钽制品等20余种产品也走出国门,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入驻国际市场的格局。

为了凝聚企业的各方实力形成整体合力,使企业更符合现代企业的模式,何季麟把眼光投向了资本运营的大市场,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组合优良资产创建了东方钽业,成功实现上市,使企业实现了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的历史性跨越。2003年,作为宁夏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规范授权经营试点单位,东方有色在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后,按照“强化管理,理顺关系,大政统一,分权强责”的方针进行了改制,成立了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实现了转轨的历史性跨越,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沉着应对,知难而上

2001年,集团公司在何季麟的领导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销售额超过18亿元,为历史最高纪录。然而,2002年,信息产业势头减缓,公司主导产品钽粉、钽丝的出口量大幅下滑,产品价格也大幅滑落,全年仅完成了8亿元的销售额,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面对国际钽铌市场的复杂形势,何季麟带领班子认真分析研究市场,动态跟踪把握市场,不断提升主导产品钽粉、钽丝的技术品级和质量水平,形成核心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具备创造较好经济效益的产品,如片钽、高纯铌、ITO粉及靶材、碳化硅微粉、高纯钽铌锭及加工材等积极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强化技术,提升质量保证;对正在进行研发或调研的产品,如钒氮合金ITO粉及靶材、电子浆料产品、电池材料等,积极探索合作研发、引进技术的措施。这些举措使企业成功度过了2002年经济停滞、市场滑坡的危机,也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何季麟主推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东方钽业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经受住了市场动荡的威胁,开始了恢复性的经济增长。作为钽铌工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人,何季麟目光长远,变挑战为机遇,在这场国际风云突变的市场中,努力促进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他清醒地认识到,在这场考验中,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承载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希望,更是整个中国钽铌工业在国际上的未来。

2002年的风浪过去,接踵而来的是原料问题。公司的主导产品在国外,而我国的钽铌资源总量小,精矿产量少,越来越难于保证公司高技术产品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的原料需求。原料哪里来?怎么办?何季麟沉着应付,拟定开拓国际原料市场的方针,制定了“依靠材料技术产品优势,开拓国际原料、产品两个市场,实现两头在外,发展壮大中国钽铌工业”的战略决策。

何季麟无疑是坚强而乐观的。在全体职工大会上,何季麟做了这样的讲话:“过去的岁月里,东方有色人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中国钽铌行业的辉煌。如今,我们在发展的路上遇到了困难,但是困难并不可怕,困难临头,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因为能够打垮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仍然要瞄准国际市场绘制发展蓝图,铸就企业发展的辉煌。”

数年的艰苦搏击后,国际原料市场打开了,产品市场拓展了。公司在高科技钽铌综合类产品上形成了90%原料进口,90%以上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局面,逐步成长为“两头在外”的钽铌新材料企业。如今,公司的高比容钽粉产品占世界市场的35%—40%,雄居世界第二位;细直径钽丝占60%以上国际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位。钽铌加工材类产品也迅速攀升,开始显示出20%份额的发展态势。何季麟领导的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迈入世界钽铌三强之列,引领着中国钽工业步入世界钽铌大国的行列。

风风雨雨,何季麟一路走来。犹记第一个250g钽粉的订单,犹记背着产品挨家挨户敲门时受到的轻蔑冷遇。莫说从小历尽的艰辛,单这几十年的艰难历程,什么样的苦没吃过?什么样的挫折没受过?经历过这些沧桑,何季麟更坚定了,企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了。

在公司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何季麟带领企业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努力把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做优,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国际大型企业。公司规划了电容器级钽粉、钽丝及纯铍制品主导产品链等10条产品链,提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目前研发的新产业与主产业各占50%比例的发展目标。

潜心做事,俯身做人

从踏入中色东方集团公司大门的那一刻起,何季麟始终把自己置身于科研生产第一线,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从科研岗位成长起来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

2001年12月12日,何季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宁夏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院士之后,何季麟依旧平和谦逊。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这样描述何院士:温和、克己、自责、严谨。在何季麟的行事风格中,学者的气息压倒领导者的气息,与上下级同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尤其对于那些严谨正直、为人忠厚、事业心强的人,他都会以朋友的身份结交,敬重有加。

四十余年匆匆而过,贺兰山口依旧苍茫雄壮。山下的钽铌工业骄子何季麟,依旧在自己难舍情怀的事业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