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人物访谈

我的钢铁人生——梁才

我的钢铁人生

人物介绍

梁才,男,满族,1939年11月出生,河北省定兴县人,中共党员。原冶金工业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四届常务理事,曾多次考察欧、美、亚各国,多次参加、主持国际钢铁大会,对钢铁工业有独到和深刻的见识。

1960年9月-1965年8月,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压力加工专业并兼职留学生辅导员、院团委直属支部书记,1965年9月-1985年12月进入包头钢铁公司工作,先后在设计处、机关党委、轧报筹备厂、生产指挥部、基本建设处、计划处、设计院任职,先后担任技术员、代理团委书记、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院长等职。

1985年12月-1998年5月,先后在冶金工业部计划司(后更名为发展规划司)担任总经济师(副司级)、副司长、司长,冶金工业部机关党委委员、计划司党支部书记。

1998年6月-2003年8月,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专务理事。

2001年-2007年,受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冶金专家组专家、中钢金属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包钢集团钢联股份公司独立董事等。

访谈内容

同学们:

下午好!我很高兴在祖国的钢铁摇篮和大家见面,已经过了40多年,今天又能回到我过去上过课的校园,心情格外激动。受校团委的邀请,让我和大家座谈,确实很为难,我本人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平淡地为钢铁事业付出我的一生。可能满足不了同学们地需要,借这个机会讲两个问题:一是我国钢铁工业地现状,二是我的钢铁人生,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钢铁工业现状

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讲讲我国的钢铁形势。钢铁工业作为原材料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我记得毛主席说过:“一个钢铁,一个粮食,有了这两样东西,什么都好办了。”实际上,钢铁就是工业的粮食。现在,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就是钢铁工业已经是夕阳工业,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呢?大家应该知道,现在我们哪儿不需要钢铁?将来哪儿不需要钢铁?吃、住、行都离不开钢铁,不能说是个夕阳工业。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钢铁工业现在大而不强,这在十一年前说这话是对的,那时基本是数量型的,那时候好像我们很大,不强,但是,到现在来看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强或者比较强。可能大家到厂里看过了,现在你要到世界上各国考察,钢铁最好的装备、最好的技术在哪儿?在中国!为什么?因为西方先进国家现代化已经完成了,没有建什么新厂了。宝钢的建设和鞍钢改造、武钢的改造等,都是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当然,我们尽管有比较好的手段。但是我们好多还是落后的,落后在哪儿?落后在管理上,落后在技术上,落后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治理上,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但是,不能代表不强,技术进步、管理进步都是永无止境的。讲讲全世界钢铁形势,全世界钢铁产量最近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去年全世界钢产量大约是11亿吨,1950年全世界钢产量是1.85亿吨,到1960年全世界钢产量是3.47亿吨,到1970年全世界钢产量是5.95亿吨,1980年是7.17吨,1990年7.07亿吨,2000年是9.48亿吨。2005年,全世界是11亿吨。全世界钢产量变化就是这样的。

另外,从钢铁的分布来讲,全世界钢铁分布,根据2005年统计,亚洲占47%,欧洲占32.1%,美洲,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占12.5%,中国去年占全世界钢产量的258%。今年我们要超过30%,基本是这样。另外是钢材的消费。产这么多,消费到哪儿去了?一个是亚洲,去年亚洲是占50.3%,欧洲25.3%,北美洲15.3%。其中亚洲里的中国占27.4%,这是钢材的消费,也就是说我们中国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也是消费钢材最多的国家。人均钢材消费大国现在已经转向了亚洲。按前年的统计数据人均钢材消费最多是新加坡,人均消费是1100多公斤。台湾也差不多是1100公斤,再一个就是韩国,950公斤,再一个就中国的香港880公斤,日本是570公斤,澳大利亚566公斤,加拿大560公斤,中国呢?去年是不到300公斤。今年我们的钢产量肯定超过4亿吨,那4亿吨除以13亿人口,可不就是300多公斤嘛。预计2007年我国人均消费钢材360-370公斤。现在全世界平均起来人均消费钢材不到200公斤,这就是全世界的钢产量情况。

所以刚才我说,全世界近几十年钢产量是快速增长的。中国钢产量叫做高速增长,不是快速增长,1949年,我们国家全国的钢产量仅15.8万吨。我们现在任何企业都不止这个数。但是,我们是增长率非常高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也有增长慢的时候,1986年以前,我们没增长。我给大家说几个数据吧,我们每增加0.5亿吨需要的时间,从1949年到1986年,用了37年增加了0.5亿吨,从0.158亿吨到年产0.5亿吨。从1986年到1996年,用了十年的时间,增加了第二个0.5亿吨,突破1亿吨。1996年到2001年,用了五年时间,增加了0.5亿吨,那就是1.5亿吨。从2001年到2003年,两年的时间又增加了0.5亿吨,我们达到了两亿吨。2004年,我们钢产量2.7亿吨,增加了五千万吨不到一年的时间。2005年,我们钢产量到3.5亿吨,也是不到一年时间就增加0.5亿吨。到2006年,要达到4亿吨以上了。预计2007年,钢产量将接近5亿吨,也不到一年时间就增加0.5亿吨。所以说我们的钢铁工业那真是叫高速增长,这是以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没这么快的。

最近几年间,每年至少增加0.5亿吨钢呀,0.5亿吨什么概念啊?相当于俄罗斯全年的产量!现在世界上超过1亿吨的只有3个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美国也是其中之一,美国是0.9亿吨,在1亿吨左右徘徊,美国、日本加上德国的钢产量还不如我们多!因为我们现在到4亿多吨啦!也说明我们国家的实力。所以2006年,我们中国的钢产量在全世界的11亿吨中,我们占到了4亿多吨,我们的产量,能够占到全世界的30%以上。这是世界上没有的,世界上最多的时候,历史上看,日本和原苏联,他们曾经超过1亿吨,到1.6亿吨。后来,他们就降下来了,日本也降了,降得比较厉害。

二、我的钢铁人生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我的经历,也就是我的钢铁人生。我从事钢铁工作四十多年,经历很简单,前二十年在钢铁企业工作,后二十年在冶金工业部工作。在此之前,就读北京钢铁学院五年,这也是我步入钢铁事业的起点。

1.“误入”钢铁学院

高中毕业时,人生便面临一次重要选择,考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可能就决定了人一生

的奋斗目标。在高考以前,学校决定保送我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在这事基本确定的时候,出现了突发变故——政审没有通过,说我父亲的历史有疑点,现在一时也查不清楚,让我和别的同学一起参加高考。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班主任建议我说:“去不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你就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机电专业。”我跟班主任讲:“哈尔滨太冷了,我也没有亲人在那,我愿意去北京,我外婆、舅舅、姨妈都在那里。”班主任问我:“你选哪个学校?”我说:“我从小就喜欢美术,北京钢铁学院有个工艺系,这可能与画画有关系,适合我。”班主任欣然同意,就这样我第一志愿就报了北京钢铁学院工艺系。结果班主任的那句话灵验了:“北京钢院你一定考上。”录取后到学校进行专业教育,才知道工艺系和画画没有任何关系,我被分到叫压力加工专业,也就是轧钢,这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真是“误入歧途”!(笑声)

2.情系留学生

入学后,我和班里同学还不熟悉,学校就突然告诉我有三名越南留学生要分到我班里,让我从班级宿舍搬到留学生宿舍去住,帮他们提高中文水平,同时辅导他们的了学习,并让我做外事教育。就这样,我和越南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做起了留学生辅导员,一做就是五年。

我们这一届越南留学生比较多,来我们学院就有十多名同学。当时他们国家正处在抗美战争中,许多同学来中国学习,遍布全国各地,北京的重点院校都有他们的身影。我们这届还有印度尼西亚和蒙古的同学,后来又陆续来了阿尔巴尼亚、古巴、朝鲜等国的同学,其中,阿尔巴尼亚的同学比较多,他们分布在各个系里,根据所学专业分配到各个班级。

留学生工作由院长办公室直接管理,考虑到学生辅导员比较辛苦,就一名留学生分配一名辅导员,与留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一同学习。为了便于对留学生辅导员的管理,学校团委决定成立留学生辅导员团支部,直属校团委,学生辅导员不得兼任班里的工作,就这样,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留学生辅导员成立起团支部,我一直担任这个团支部的书记,对外我是留学生辅导员负责人。

由于留学生们来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在一起生活不免会出现各种摩擦,我就成了大忙人,经常协调留学生之间、留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我自己还要带一个同班的留学生,耗费了不少精力,也影响了我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用开夜车的办法,临阵磨枪来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所以我学习成绩不是太突出的。

留学生辅导员的工作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譬如我原来是舞盲,但当时作为政治任务要求我必须学会跳交谊舞。每年元旦,北京市组织中外学生联欢会,假日组织学生到北京各景点游玩,去外地疗养休假,学校都派我带队。

我与留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很多人回国后还和我有书信来往,改革开放后,他们来中国出差,还和我联系。特别是2001年,我出差到越南河内,他们召集了+多位原来钢铁学院的留学生在起回忆钢院的学习和生活,畅谈毕业后的生活,气氛非常融洽。

3.毕业和毕业分配

我的毕业设计是在上钢五厂做的,当时可谓“真刀真枪”的毕业,让学生在现场搞毕业设计或写毕业论文。先是参加劳动,拜工人为师,结合工厂存在的实际技术问题选择论文题目,与工人师傅、现场技术人员一起搞试验,最后在现场写出毕业论文,毕业答辩也在现场进行。我被选派第一个在现场答辩作为试验,记得当时很紧张,上海天气又热,答辩丟满身汗水,我说完后请现场师傅、技术人员评价,指导老师参加而不发言。经过几个月的毕业实习,我和现场人员相处很好,又很能吃苦,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基本没出什么难题。毕业评价分五个等级:优秀、优良、良好、及格、不及格,我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优秀。我第一个试验后,指导老师马上叫暂停,给现场人员开会,要求多提问题让学生回答,说这也是个巩固提高的过程,以后答辩的学生得优秀也就比较难了。就这样我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捡了个优秀,为此在毕业典礼上还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毕业分配又面临人生的次重大选择,这次选择让我失去了机会又得到了机会,失去的是学校和系里让我报考研究生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内定的留校保送读研究生。其很大原因是越南正在战争中,越南学生有相当-部分留在学校读研究生,我和他们相处五年,比较熟悉,所以学校选择我继续陪伴他们。当时,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考试功课也没准备,还有一一个原因,在大学五年中当了五年学生辅导员实在太累了,学校领导和系里辅导员找我谈了三次话,我还是推托了。假如我继续读研究生,我的人生将是另外一个样子。尽管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我至今也不后悔,有的人说我傻,想考研都很难,况且是内定保送的。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的道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不是靠别人的恩赐。

我们这届轧钢专业分配到全国各地都有,其中有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其次是四川、内蒙古、甘肃等边远地区。由于当时生活环境影响,地区差异较大,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希望留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鉴于这种情况,我填报的志愿大多是偏远的地方,并在志愿表上曾写过这样的壮语:“志在四方,四海为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掌声)这些话现在听起来很可笑,当时我确实是这样想的,总觉得党和国家培养我们不容易,应该为国出力,况且自己还是一名刚入党的新党员,更应该起表率作用。就这样分配方案几经改变,我被分配到了包头钢铁公司,这正好符合我愿意去现场工作的心愿。

4.奔赴草原钢城

这届毕业生分配到包头的较多,其中轧钢专业就有九名,我们班有四名。我们从祖国首都来到那里,眼前的景象与想象中的草原钢城相差很大。没有绿绿的草场,也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面对我们的是一片黄沙,干枯的昆都仑河,气候变化无常,是个“早穿皮袄,午穿纱,晚间抱着火盆吃西瓜”的地方。偶尔一阵黄沙袭来把太阳遮住,马路上不得不开启路灯,汽车也开亮车灯,停在路旁,不敢行走。干燥的气候使外地来的同学都流了鼻血。吃的60%是玉米面,没有大米,这对来自南方的同学又是一个考验。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同学们感到了很大的落差,尽管如此,大家都能面对现实,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中去。

包钢是我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原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之一,包头也是我国重要的稀土生产基地。原来苏联设计规模为年产钢300万吨。当时这里都是大型设备,很先进,有全国最大的1500立方米高炉,500吨平炉,1150米的初轧机、轨梁轧机,400米的无缝管轧机等。我们当时正赶上包钢大规模建设时期,仅高炉炼铁、平炉炼钢及相应的辅助单位投产。选矿、烧结、初轧、轨梁正在建设中。看到这种状况,我很欣慰,觉得到这种企业肯定有用武之地,也是从头学习的机会。

5.刻苦学习,深入现场

其实大学五年学习的知识是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在实际工作中,已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那就得从头学起。我被分配到公司机关,因为工作需要,只将我一个人留在机关,也没有参加为期一年的劳动,到机关负责轧钢工艺的设计管理。参加设计部门、建设部门和设备部门的协调工作。

刚工作时简直是个“傻子”,各种工作无从下手。为此,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除了多向老同志学习外,就是挑灯夜战。每天吃完晚饭,提着闹钟(当时还没有手表)去办公室学习,熟读包钢几个轧钢厂的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熟悉轧钢前后工序和相关的专业情况,这样一直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记下了多本笔记。另外包钢轧钢工艺设计的管理工作仅我人,所以与设计部门、设备部门一起出差的机会比较多,通过到兄弟企业的考察也积累了不少知识,于是工作也就慢慢进入角色了。而后不久,全国开展“四清”运动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我都没有丢弃坚持学习的习惯,这也为以后从事基本建设和计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还坚持每周去一次现场熟悉全公司的建设和生产情况,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一直坚持下来。那时刚参加工作没有自行车,每次都是步行十几里,自己带上干粮,一去就是一天,后来买了辆自行车就好多了。(掌声)

6.走上仕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上,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提出干部要"老中青"三代结合。包钢是个老企业,大多数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都是50年代全国各地支援包钢来的,公司按着中央精神决定提拔一批四五十岁以下的同志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我时任包钢计划处规划科科长,经研究决定任命我为计划处处长。当时正是我业务工作的鼎盛时期,找我谈话时被我拒绝了。为此,我找了主管计划处的副经理和干部处长,表示我愿意继续做具体的业务工作,不愿意做行政领导工作,内心上是受“四清”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自己尽量远离政治。但是受到了善意的批评:“这次提拔干部大家都在跑官,要官,你却退官,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就这样我成了公司几百名处级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个,实际上已经40岁了。从那时起我就走上了仕途之路。

7.告别草原钢城

1985年冶金工业部在各大钢铁联合企业选一批年龄在45岁左右的同志充实到各个司局,有几名同志是去计划司的后备人选,都是搞计划工作的,有的是大企业的计划处处长,有的是省市冶金厅的领导同志,经过多次比较,到企业外调,开座谈会等程序,最后确定我来计划司工作。这期间出现一个小插曲,由于种种原因,在冶金部考察期间,我还没有听到冶金部要调我的消息,我已决定调到深圳工作,而且深圳组织部也已正式发来调令,并安排了我和爱人的工作和住房。为此,我多次到公司领导家里拜访,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领导以包钢工作需要为由,命令我就是不能走。在去深圳无望的情况下,冶金部正式通知调我到冶金部工作,那时候包钢是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企业,但以部为主。尽管包钢也提出些我不能上调的理由,但是出于上级领导单位的压力,公司为此开了一次党委会研究出一条原则:凡上级单位冶金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向企业要人一律放过。我就携家带口又回到我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北京。

在我乘火车离开包头的时候,到火车站送我的有上百人,有公司的新老领导,也有我的同事、同学和朋友。当火车徐徐向东驶去的时候,二十多年的经历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我留下了依依不舍的热泪。(掌声)

8.当公务员

在计划经济时代,冶金部作为冶金行业的管理部门,管理着全国冶金系统的大中型生产企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冶金建设、设备制造部门等等。计划司主要负责全行业和大型企业规划的编制,年度生产计划的安排,年度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计划的安排,利用外资计划和设备引进计划以及全行业的统计工作。那时计划司权力比较大,凡是冶金系统重大项目的审批,投资安排都要通过计划司,而且计划司还掌握着国家贷款权,以及利用外资和无偿拨款的权力,即使利用自有资金建设的重大项目也需要经过这里审批。在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的项目,冶金部还要上报国家计委批准,限额以下项目冶金部就可以自行批准。所以,计划司每天“门庭若市”,迎来送往,听取企业汇报。当时企业上一个项目很辛苦,到北京要层层拜访,为了上一个项目首先要拜访计划司的处室,拜会司领导,也要拜会其他司局,帮助敲边鼓,有的还要到部领导那里,冶金部通过后还要去拜访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这一规定无形中形成对企业管理过死的状况,客观上讲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国家投资体制公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我在计划司的工作把握几条原则:一是坚持深入现场,做调查研究,否则没有发言权;二是努力学习,特别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学习好,把握好,才能运用好,要与中央保持一致;三是诚恳服务,热情接待,冶金部公务员最根本的职能是服务该行业,给企业办实事;四是严格要求,做到为政清廉。回想起来,在冶金部做业务员的近二十年是忙忙碌碌的,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但也没有犯过重大失误,基本上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9.分流

1998年国家决定撤销10个行政部门,冶金工业部就是其中之一。撤部后人员往哪里去,这成了老大难的问题,部里决定由司长负责分流工作,这也是我在冶金部最后一项工作。发展规划司的老同志大都退休了,剩下的大都是年轻同志,这些年轻同志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安排好他们的去向将会影响他们的后半生。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有的同志带薪去清华、北大、人大、科大读研究生或博士生,有的去金融部门工作,有的去事业单位和中介单位,有的去了在京企业,也有的下海经商。为了安排好这些同志,我“上蹿下跳”,登门拜访,踏踏实实当了一回“孙子”。(笑声)这些同志现在工作非常好,成了各方面的精英。

10.筹组钢铁协会

冶金部人员完成分流后,当时我58岁,还不到退休年龄,也存在安排问题。国家撤部后暂时成立国家冶金局来过渡三年,从几百人变为几十人,院部领导说我可以留在冶金局,也可以到工业单位或公司任职,由我选择。我考虑自己年事已高,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特长选择了筹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铁工业协会是一个民间自律组织,是为钢铁企业、事业和政府”双向服务"的组织,是一个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社会团体。经过一年的筹组于1999年初正式挂牌成立。不久中国钢铁协会与日本钢铁联盟、韩国钢铁协会、台湾钢铁行业工会以及德国钢铁协会等都建立了联系,我和他们的相关负责人也都成了好朋友。

11.退休生活

退休后,我受聘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中钢集团公司金信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主要是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对大型冶金建设项目核准并进行评估。还受聘为包钢集团公司钢炼股份公司独立董事。这些工作都是有弹性的,事情不多,但确实也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

我觉得人的一生有三个阶段,一是学习,二是工作,三是休息。我现在正处在第三个阶段,我的生活很充实,每个星期都会去一趟北海、中山、颐和园等公园转转,参观北京各个博物馆、名人故居,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再者就是带上孙子,对孙子实行“三陪",陪上学,陪做功课,陪玩耍。(笑声)

总之,我体会学习是艰苦的美丽,工作是紧张的美丽,休息是愉快的美丽。这就是我从事钢铁事业的人生,而不是钢铁般的人生。

最后,希望同学们今后一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社会,做事要留有余地,最好“夹着尾巴”做人,找好自己的定位。要注重学习,不但要学好课本知识,在实践中也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生活是美丽的,在人生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甚至挫折,但是不要被挫折和困难吓倒,尤其是现在,你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比我们那时好多了,更应该珍惜大好时光,为振兴祖国贡献你们的一生。(热烈掌声)

现场问答

问:梁老师,您好!首先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第一个是关于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问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成为了中国钢铁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瓶颈,不知道您对这种集中度有什么评价?2005年开始中国钢铁产业也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不知道您对下一步有什么预测?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钢铁行业的政策,在钢铁政策里面有一句话其实也是关于这个集中度的,比如规定到2015年这个集中度要达到多少,2020年要到多少,因此有些学者就认为这个政策又犯了计划经济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病,不知道您对这个产业政策有什么看法?

答:集中度过低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通过调整布局,通过淘汰落后,通过企业重组,这个问题会很好解决的。实际上正在朝这个方向走,例如:鞍钢与本钢的联合,攀钢与成钢、长城特钢的合并等等都是提高钢铁企业集中度的做法。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一个方向。这个集中度是应该这么走,但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企业数量那么多,所以有个时间过程。届时我们国家肯定会造就几个上亿吨级的集团企业,这是一个方向。提高企业集中度,应当把这件事当成企业自觉行为。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政府应当制定游戏规则,具体操作还决定于企业,决定于市场竞争力。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产业政策,我认为制定产业政策是政府行为。目前的钢铁产业政策总的来说是好的,应该认真贯彻执行,至于产业政策中有些脱离实际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改,会走向健康之路的。(掌声)

问:刚才您也说到咱们国有钢厂正在整合,但是我们国家前几年也出现了许多民营的钢铁企业,比如说冠名我们这个报告厅的建龙钢铁集团,其他还有一些。就是现在国营企业都在整合,做大、做强,那些民营企业今后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比如说在产品类型上与它们区分开,还是在其他方面呢?而且我们国家的政策,像前两年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会对民营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答:我觉得,今后看一个企业不应该看重它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我们民营钢铁企业现在发展是非常快的。我觉得你不要把这个企业看成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我觉得民营有民营的优势,国有有国有的优势,尤其是民营企业,它的竞争力更强,因为它成本低、机制灵活等等。我认为民营企业前途是很大的,实际我们好多国有企业已经类似民营了,你股票上市,在座各位全都可以买,这就是多种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最近有个消息,在全国工商联领导下成立的冶金商会都是民营企业,我们一调查是非常有前途的,当然它也借助这个问题,重组联合的问题,将来做大做强的问题,现在沙钢就是我国钢铁最大的民营企业,产量已超过一千多万吨,而且成本很低,它的产品在市场肯定有竞争力。(掌声)

问:梁老师,您好!我是冶金工程系的一名学生,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的好转,去钢铁行业就业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加,去年出台了钢铁发展政策,还有今年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里面都对钢铁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定,我的理解是它们更多的是一些限制性的政策,我很想请您指点一下迷津,这两项玫策的提出,对我们冶金系的毕业生去钢铁企业就业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呢?您刚才也提到了,学习固然很重要,实践更重要,那是不是说本科生毕业直接就业比读完项士、博士再去就业更好呢?第二个问题,就是今年三月份钢铁企业理论报告上说,钢铁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由普通钢和建筑用钢转到了管钢、特钢和金属制品上,是不是说以后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钢,限制普通钢和建筑用钢呢?

答:刚才我给大家讲的,都是我本科毕业以后的事,咱们以后可能有好多硕士生、博士生,不是说本科生毕业参加工作起点就高,因为硕士生有硕士生的事,博士生有博士生的事,但是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从学校毕业后主要是面向生产、科研、涉及教育、经贸等领域,有些领域需要高层次人才,现在和我们那时就已有很大区别,就业市场非常大,学历高是资本。但是要注重在实际中锻炼,这才学到真知,发挥才能,不是说本科生一定这样或那样。

另外,关于高附加值钢这个问题,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这么快,“十一五"GDP的增长率是7.5%,那是不得了的,中国的高附加值产品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首先应该搞清楚高附加值的概念,高附加值产品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不能长期依赖进口,我们应该搞。但相应投入也大,如果大家都搞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市场需要的普通产品怎么办?这部分产品是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份额的,当然普通产品也有升级换代的问题,如:搞高强度钢筋,可以—吨顶二吨、三吨地使用,既节材,又节能。限制不限制哪种产品的发展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企业的利润高低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如:特钢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很高,但是吨材的利润还不如普通的钢材。我认为:市场决定价格,市场的变化影响价格,我建议要了解价格,但不要过多地研究,应该重点研究企业的成本,这样企业才有竞争力。(热烈掌声)

本文收录于《校友讲坛》第三辑(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