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人物访谈

认识工程,思考工程——殷瑞钰

认识工程,思考工程

人物介绍

殷瑞钰,1935年7月生于江苏苏州。中国著名钢铁冶金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在校学习期间曾担任班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历任唐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河北省冶金厅厅长、冶金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金属学会第五、六、七届副理事长,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主任、工程管理学部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他长期在冶金企业、科研单位和国家工业部门从事科技、生产、经济管理和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特别是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判断、选择和有序推进做了大量工程技术和理论研完工作。他组织推进了我国连续铸钢,高炉喷吹煤粉,棒、线材连轧等多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全国性突破攻关;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钢铁制造流程的多维物质流控制、钢铁制造流程解析与集成、钢铁厂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钢铁工业绿色制造等一系列观点;促进了一大批钢厂工艺流程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他是国家攀登计划“熔融还原技术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曾获冶金部(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著有《冶金流程工程学》、《工程哲学》等专著,并在国内、国际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钢铁冶金相关的论述。由于他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科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荣获1998-1999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2002年当选为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

访谈内容

一、五十年重返母校,忆往昔历历在目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毕业到今年已是50年了,回到母校与大家见面,交流一些认识,倍感亲切。我在这个学校学了4年。当年学校从清华分出来,开学比较晚。当时交通也不方便,从我老家乘慢车到北京要64小时。当时学校理化楼、教学楼还没建好,我们只能在很简陋的小棚里上课,条件很艰苦。刚到学校时,宿舍没床,就睡在地板上,也没有食堂,就用大木桶装饭菜放在走廊上。同学们吃得很自然、很愉快。尽管这样,大家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我们当时为什么要到钢院来呢?很简单,中国要工业化,重工业是基础,钢铁工业更是重工业的基础,我们要学钢铁,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来到学校后,学校提倡学习第一,独立思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钢铁工业奋斗一辈子。学习第一,独立思考,要学会大学的学习方法,这与中学不同。我记得一次物理课上有一道题,我用高中的解法答案是对的,但老师给我批错。为什么错,方法不对,你不能用高中的方法来解,应该学会用大学里教的方法来解。

后来理化楼和教学楼都建成了,有暖气了,生活就舒服多了。那时我们的学习仍很苦,全面学习苏联,苏联五年的课程我们要用四年念完。由于当年是10月9号开学,春节只放了3天假,接着就期末考试了。实际上等于春节一天假也没放,因为要准备考试。到了大一下半学期的假期到太原钢铁厂实习,三年级就是生产实习,最后是毕业实习,非常紧张,中间还有好几项”运动"。当时钢院招生800多人,而毕业时却少了很多人,淘汰率很高,但没有人会想到作弊。一门心思念书,念完到工厂去实干。

当然,学习之余,学校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当时每周都有电影,最初以苏联电影居多,那个时期有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至今我还对很多电影插曲记忆犹新,现在一听到《喀秋莎》.《伏尔加河船夫曲》这样一些老歌,就感到好像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那是一段充满梦想,令人难忘的岁月。

刚毕业时自己觉得好像什么都懂了,但是到工厂后,遇到具体问题,特别是生产事故、设备事故如何解析.如何解决就茫然不知所措了。慢慢地领悟到:老师教的是最基本的,必须学懂、学好,但这些知识是领进门的基本知识,在工厂里必须联系实际不断地继续学习,否则,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无从着手。当时我是学炼钢专业的,想到转炉上去,当时中国转炉还很少,也很简陋。毕业后,居然分到唐山去搞转炉炼钢。我当了五年值班技术员之后,担任了转炉炼钢工段总工段长,领着几百个工人一起干。当时觉得自己还行,懂理论,懂实践,还懂设备,能把工人团结起来搞好生产。后来,把我调到厂部的技术科去了,我是冶炼组的副组长,耐火材料的问题、铸锭的问题、化铁炉的问题等等。面临问题很多,渐渐觉得自己不懂的越来越多了,怎么办?继续学习、虚心学习吧。此后,我又担任了钢铁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再后来,到冶金厅、冶金部工作,接触面就更广了,不懂的东西更多了,只能不断地学习。那天跟徐匡迪院长聊天,我说当总工段长时我好像是在一个小水池游泳,自己觉得游得很好,实际是只会"瞎噗通",不沉下去就是了。后来当公司总工程师,就好像是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游泳,视野也很有限,不少情况下也只是就事论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后来到部里工作,好像是在江里游泳。到了中国工程院一看,就感到最多只是到了吴淞口,举目望去,四边都是辽阔的海洋。所以我觉得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毕业后也应该这样。现在学校只是给你打基础,在学校里学习不要只看笔试的成绩,重要的是两件事,一个是要把概念搞明白,一个是要把方法弄对。我考93分,你考85分,你分没我高,今后工作中可不一定,你很可能比我强。

我们的学校钢铁冶金专业是很重要的,实际已经证明,钢铁工业不是什么夕阳工业。对钢铁而言,没有夕阳工业,只有夕阳企业。因为钢铁是"必选材料"。在通讯行业,也是这样,手摇电话机不也淘汰了么?那么通讯行业是不是夕阳工业呢?当然不是。所以,不能由于美国一个记者一说,我们也跟着说"夕阳工业,何况美国的情况与我们不同。

这次我讲的题目是:"认识工程和思考工程”。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工程大国,我们学校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大家都要学会认识工程、思考工程。

工程是直接的生产力,工程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工程活动中,不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着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在"自然-人-社会”的三元关系中认识和研究工程活动,而不能仅仅把工程活动简单地看作是”单纯技术活动"或"单纯经济活动”。

工程活动是包含了许多方面和要素的,人类改变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本文不讨论"社会工程”),它不但是工程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它也是哲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以工程为哲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这就形成了工程哲学。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本质上看,工程哲学就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哲学。

工程哲学是现代哲学中一个新兴起的哲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质性的工程活动,它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人类社会丰富而深厚的工程实践活动——特别是我国当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实践活动——是促使工程哲学形成和推动工程哲学发展的最深厚的基础和动力。

二、关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

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依靠自然、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合理、适度改造自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明进步和提高生产力,逐步构建起现代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人类积累了有关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等方面的知识,而构成了一系列知识链和知识网络。在认识到“工程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动机"的今天,进一步讨论有关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认清其哲学内涵、经济意义、社会价值是有帮助的。

从现代知识意义上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是一种相关的知识链,应该强调指出,这里讲的知识链是逻辑关系的链接,不是讲历史-时间关系;同时,也不能把这种知识链理解或解释为一种简单的"线性链”,因为这是很复杂的知识链,是多层次的知识网络,不同环节和层次之间存在着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关系。

如果从经济角度上看,则科学(特别是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应是一种对自然界和社会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并不一定要有直接的、明确的经济目标,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将资金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其主要评价原则是基于对科学发现、新科学理论和学术原创性的承认。而技术、工程、产业则有着明显的经济目标或社会公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等)并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技术、工程、产业的研究、开发,必将联系到市场、资源、资金、劳动力.土地.环境、生态等基本要素。这是将资金通过对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产业知识的开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求得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等)的过程。因此,不难看出:技术、工程、产业与经济的关联程度远高于基础科学与经济的关联程度;而且,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对工程(技术)创新的需求越高。

三、关于工程、工程科学与工程管理

工程既有与技术的关联性又有与产业、经济的关联性,工程往往是将基本要素和知识有效地组合并集成地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有必要对工程的内涵进一步讨论、研究。

1.关于工程

某一特定工程是由某一(或某些)专业技术为主体和与之配套的通用、相关技术,按照一定的规则、规律所组成的、为了实现某一(或某些)工程目标的组织、集成活动。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工程活动的核心标志往往是构筑一个新的存在物,在工程活动中各类基本要素和各类技术的集成过程是围绕着某一新的存在物——即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优化构成的集成体。从根本上说,工程活动是一种既包括技术要素又包括非技术要素的系统集成为基础的物质性实践活动。

因此,工程活动过程的一般表述应包括确立正确的工程理念和一系列决策、设计、构建和运行、管理等活动的过程,其结果又往往具体地体现为特定形式的技术集成体。从技术角度来看,工程具体表现为相关技术的不同集合;或者说,工程的内涵与技术的内涵有某种程度上的同质性和关联性,技术是工程的基础或单元,工程则是相关技术的集成过程和集合体。在认识技术和工程的关系时,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能”条件与前提(那些不具备现实技术前提的工程必然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又要在工程活动中注意根据工程目的和目标要求对各种可能使用的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例如由于经济原因可能"不选择”某种“最高级"的技术)或权衡。

工程的内涵常常与特定产品、特定的制造(工艺)流程、特定企业、特定的设施系统或特定产业相联系,工程活动与产业活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所以,必须把工程概念与特定产业甚至和经济、环境、人文等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认识。

2.关于工程科学

工程科学是从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事物和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开始,通过对与一定的工程实践相关的各类事物、各种技术、各种现象、各种事件的分析、研究,进而探索、归纳、揭示工程系统内部隐藏的某种贯穿始终的、带有普遍性的工程规律。工程活动不但有经济要求而且有"美”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所以,工程科学也是关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科学。

统括起来看,工程科学所追求的真理和美感包括了:

——探求和发现工程活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各种由简单到复杂和由复杂到简化的现象的内在规律;各种不同类型工程的结构演化过程中某些物理量和几何量的对称性及其运动变化的永恒性;

——种不同类型工程(事物或现象)所呈现的及其演化的多样性和内在简单性:

——各种不同类型工程(事物或现象)运动的协调性、节律性和连续性、"突变”性等。

对于工程科学的观察、研究方法而言,实际上是有别于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这是由于在一定领域内两者研究的时-空尺度、质-能量纲是有所区别的;而且,多数基础科学范畴内研究过程一般是从识别过程的细节着手,像电脑扫描那样,扫过所有的细节,才能得出整体的图像。然而,工程科学范畴内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先从研究工程的整体特征和总体目标(群)开始,然后通过解析-集成、集成-解析等反复优化过程,不断完善和补充细节,进而获得对整体特征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更深入的认识。在这种过程识别的方法上,科学家、工程专家应该向艺术家学习;艺术琴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要深入描述整体,必须先识别整体并确定其神态,然后补充细节.。画家只要寥寥几笔,就能抓住对象的特征,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由于工程不能脱离"集成",因此,研究工程科学在方法上往往必须突破"还原论"方法的局限,要通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高度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的知识,要通过解析-集成的方法,要善于识别复杂系统的合理构成和动态运行过程,对工程过程系统中不同单元.不同尺度上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及其运行机理进行大时-空尺度的研究从不同单元的行为当中归纳出微观机理与宏观现象、整体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复杂工程系统中结构形成的机理与演变规律;研究复杂工程系统结构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复杂工程系统的性质"突变”及其调控等方面属于工程科学层次上的学问。

3.关于工程管理

人们很容易看到工程是处在自然与社会的中间环节上,处在作为特定的技术集成体位置和构成特定产业的现实生产力的单元位置上,因此工程不仅要体现技术集成的结果以及集成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而且工程在实现其现实生产力功能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理念、决策、设计、构建、组织、运行等过程;同时,也必然要关联到资源、材料、资金、人力.土地、环境、信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因此必将引起特定的管理问题——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这个术语可以是指一般性的工程管理学、工程管理理论、工程管理方法,也可以是指具体的工程管理实践、工程管理活动。

工程管理学是围绕着工程活动过程中产生、发展的一系列特定管理活动和学问,包括了决策管理、研发管理、计划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产品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产业管理等等方面的学问和理论。一般而言,工程管理学具有与各种技术特征、产品特征、企业特征特别是产业特征强烈相关的管理理论与学问,工程管理学往往是工程技术、工程科学和管理方法、管理科学交叉.融合的结晶。

工程管理活动是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群),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在正确的工程理念指导下,对具体工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活动与过程。一般而言,工程管理活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由于工程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所以,工程管理活动也必然具有与技术、产业相关的特殊含义。应该强调指出,工程管理不但与一般管理有相同之处,它更具有许多特殊之处。

四、工程哲学与思维

研究工程哲学,不但要注重反映客观世界中有关工程问题的规律,并提炼出范畴、概念来,而且还要注重反映出来的概念的自身的演变规律,进而进行引导性,前瞻性的思考。在实践中,那些原来认为不可定义化、难以概念化的领域,往往却是工程哲学进行引导性思考的想象领域。

作为具有大格局、大创意特点的工程哲学思维方式,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可能打开新格局、新领域、新机会的大问题、大假设。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工程哲学上的创意和大假设。工程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前瞻性、创新性思考中,要善于运用解析-集成的架构方式和活泼而浪漫的联想。联想不仅反映知识,而且体现出将不同知识领域中的概念联系起来的能力。工程创新必须谨记理性思辨是其哲学(工程哲学)的根本要素,同时也要在隐喻的、潜在的、审美的、想象的视角上展开活泼、浪漫的联想,开拓出新的工程创新空间。

思维往往是以现实作为参照系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工程思维也是以现实世界作为思维对象或是思维的参照目标的。西奥多•冯•卡门说:“科学家发现(discover)已经存在的世界;工程师创造(create)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世界。”有人又补充了一句话:“艺术家‘想象'(imagine)一个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的世界。”

可见,“发现”、“创造”和“想象”表达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思维与现实”的关系。“发现”集中地体现了思维与现实的“反映性”关系——例如发现某一科学定律;“创造”集中地体现了从思维出发构建新的现实——例如设计并建设某条铁路;“想象”集中地体现了通过思维去虚构出某些图景——例如写作和导演一部电影。当然,“反映性”、“构建性”和“虚构性”在思维方式上,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但异中有同,而且同中有异。

工程思维与现实世界相互关系的核心是“设计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工程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创造性”、“构建性”。现代工程思维与知识、特定的实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工程师是工程活动的骨干力量,工程师的思维活动往往特别典型地体现出了工程思维的性质和特点。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区别常常集中地体现在工程师思维活动与科学家思维活动的不同上面。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是“反映性思维”、“发现性思维”,体现着理论理性的认识。工程师的工程思维是“构建性思维设计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体现着实践理性的认识。

在工程设计、工程运行中,也需要科学思维的支撑,于是存在工程科学。工程科学不同于基础科学(例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甚至数学等),这是属于一种工具理性的知识。但是,工程科学仍不失为具有"反映性思维"的成分。工程科学反映了历史长河中各类工程活动中的规律,并揭示其本质和运行特点。例如化工、冶金等流程制造业和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离散(装配)制造业在结构、运行规律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差异等等。工程科学就是在研究和总结这些特点和差异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现代工程活动的决策、设计、运行中,各门工程科学已经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工程运行、工程管理中,人们把工程理论与工程现实结合起来,去“创造”、“塑造”新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世界,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

工程师的工程思维与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在思维与现实的关系上也既存在某种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艺术思维往往突出的是“虚构”想象性,艺术想象中允许充分、放纵地联想,甚至违反常规地想象,目的是为了追求、弘扬“美”;工程思维也具有想象性,但强调的是具有可实践过程和可实现目标的想象性,工程思维必须是"脚踏实地"的思维,可行性、可操作性、运筹性等问题是工程思维的重要标志。工程思维也是为了追求美、弘扬美,而这种美是通过工程活动变成现实后,可以实实在在地得到的。

根据以上分析,现代工程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可以简要地归纳为:

——工程思维具有科学性;

——工程思维具有集成性;

——工程思维具有实践性;

——工程思维具有艺术性;

——工程思维具有逻辑性等。

工程思维不但具有知识内涵和实践内涵,而且还具有价值内涵。工程思维不能脱离价值内涵。确定工程的价值内涵不但在工程思维的时间程序上是先行的,而且在整个工程思维活动中,价值内涵一直处于核心位置,处于工程活动“顶层设计”位置上。工程思维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其含义不仅包括通常强调的经济价值,也包括环境-生态价值、伦理价值、美学价值,心理价值等广义的社会、人文价值。那种仅仅把工程价值目标解释为经济价值目标的思想和认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有时也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有时会引起误导,甚至导致有害的影响。

五、关于工程文化

由于一切工程活动都是在自然-人-社会这样一个三维场域中进行的,工程活动与文化之间必然存在"交集",这个”交集”就是工程文化。工程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渗透于工程活动之中,不同类型的工程文化与不同类型的工程活动往往是共存的。例如:手工业式作坊有手工业式的工程文化.现代大工业有现代大企业的工程文化等等。

从文化分类角度来看,工程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工程文化的主体是工程决策者、工程投资者、工程师和包括工人在内的各类成员所构成的工程共同体,他们不仅是工程文化的主体,而且也是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主体的一部分。工程文化的核心内容存在于由上述相关人群所组成的工程共同体所从事的工程活动之中。不难发现,即使工程投资者与工人之间对资本的占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共同体内的不同成员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同语言、共同风格、共同的办事方法,即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则。作为行为规则,工程文化应该包括工程理念、决策程序、工程设计准则与规范、建造标准、工程管理制度、施工程序、操作守则、劳动纪律、生产条例、安全措施、审美取向、环境和谐目标、工程验收标准、设备维护条例、甚至还包括特殊的行业行为规范(例如保密条例、着装要求等)。由此可见,可以一般地说:工程文化就是工程共同体在工程活动中所表现或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形态的集合或集结。

工程文化不但表现出了文化的一般共性,而且由于工程活动的地域背景不同、民族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行业背景不同、企业传统不同等等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就使工程文化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时间性特征、行业性特征等等。

在工程文化中,审美性是不可忽视的,工程美是体现工程理念和工程共同体整体素质的标志之一。“工程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具有特殊社会作用的“美”,各类工程都应该体现工程美,追求.弘扬工程美;各类工程都应该成为体现“工程美”的“美的工程”。

工程美往往是通过工程活动中所涉及事物的外在形式来表达的,但是,这还不够,工程美更为充分地表达“和谐、愉悦的感受”,它应该是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的有机结合。历史和现实中成功的工程(例如金字塔、都江堰、悉尼歌剧院等)都表明:工程与审美有着本源性的天生联系,工程活动中应该始终重视审美性,注重体现工程美。

在工程活动过程中,工程美既体现在工程集成过程中,也体现在其建成的集成体(例如建筑物、工厂、水坝等)的存在形式及其运行过程中所包涵的那些和谐、有序、稳定的因素。工程美不是抽象的和不可捉摸的,工程美需要在工程理念.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建造、工程运行、工程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工程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要包括审美因素,而那些“和谐、有序、稳定”等审美因素往往蕴藏着工程科学的规律性、本质性;而工程设计方案更是包括工程理念、工程科学中诸多审美因素的具体演绎和体现。在工程决策、工程设计中,具有工程美的上乘工程文化,还往往体现在设计师所具有的突破旧观念的勇气.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坚实的工程科学素养上。同时,审美性也是检验工程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方法。工程结构的合理性、整体运行的有效性和协同性、工程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融洽性、协调性都是检验工程美的重要指标。

在开展工程活动中,人们应该树立工程审美的理念,建立工程美的意识,也就是要确立“工程中存在美”、“工程要创造美”的信念。这也是工程文化的重要体现。

工程文化强烈地影响着工程的未来发展蓝图。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人类在展示自身依靠自然、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合理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时,将更多地注重人类自身、人类与其他生物、人类与环境的友好和谐共处。未来的工程应该既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又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工程文化的发展将越来越促进工程设计的革新,并在工程的运行中充满人性化关怀。

工程文化与工程活动息息相关。可以相信,只要立足于工程哲学的高度,从工程文化的视野重新审视各类工程,人们一定会获得新的认识、新的体验,感受到新的天地.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六、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工程架起了连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工程创新应是一个关键性环节,工程是诸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集成性创新环节。

强调工程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突显工程创新的系统观念,引导人们对工程系统根本变革的关注。大尺度的工程系统(自然-产业-社会系统)是21世纪工程创新的重要对象,这些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的工程问题,其中蕴涵着最为重要的工程创新机会,迫切需要工程哲学的引导。

当前,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的注意力都放在工程系统中的微观、中观层面上,因为这容易取得“即时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社会、经济、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而言,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将注意力从微观、中观转向大系统、宏观的层面上,努力寻找基于新的技术进步的根本性的改变甚至更好地替代现有工程系统的可能性。

1.工程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一般都要通过工程这一环节。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的体现,归根结底都需要在工程活动中"实现"并检验其有效性、可靠性。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国家、地区、产业、企业而言,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在这个”主战场”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必然迟缓,甚至徘徊不前。

在国际上,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某些国家尽管拥有大量的科研理论成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工程转化(更具体地讲,这是由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创新、发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相分离的后果),结果使科学研究成为"孤立"的行为,这是造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有些国家虽然其科研理论成果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不如有些国家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某些国家多,但它们在技术开发、工程转化上效率高,在战后不长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上的崛起,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

在国内,不少方面也存在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创新.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性、统一性,即所谓的“两张皮”现象。这必然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的意识,没有真正认识到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而言。“工程创新”应是进行创新的“主战场”,或者是虽然理论上认识到了,但在实践上存在困惑或偏差,没能在“主战场”上投入足够的、足以决定“胜负”的力量。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一个最关键的衡量指标就是要看在工程自主创新这个主战场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和进展;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不能离开这个目的而空谈什么创新能力或创新成果。

2.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工程创新的过程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工程创新是一系列技术创新及更广泛的集成性创新的体现,工程创新直接决定着国家、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进程。

应该注意,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产业、企业而言,工程创新是“一波”又“一波”地不断创新的过程,应该看到是个“不断创新”过程,而不是“突破一点,全面解决,一劳永逸”。

回顾中国现代史,可以看到,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是通过“一波”又“一波”的技术进步和工程创新的过程而取得进展的。世纪五十年代的“156项”建设工程,继而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自主创新工程;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国产化等工程再创新活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逐步走向正轨,并得到快速发展。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要走上轨道,并得到快速发展,必须是立足在“一波”又“一波”的“集群性”的工程创新上,而不能停留在单一技术的突破或是个别理论问题的解决上,否则工业化、现代化“主战场”的问题很难收到实效,“两张皮”的现象也会继续存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3.工程创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

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实施过程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在全国各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各类工程项目:也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工程活动——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为了这些工程的效益、效率和竞争力.在实施、实现过程中,必须突出工程创新。

工程创新不是少数工程技术人员的事,也不是局部地区、个别企业的事,工程创新(特别是工程创新的理念)应是全国、全社会、全民的事情,涉及创新意识和激情,它直接关系到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

工程创新包括了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工程理念创新、工程发展战略创新,工程理念和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应该看到,现在的工程理念.工程发展战略正是塑造未来国家面貌的,所以各类工程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实施,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为了一时的快速“增长”而复制落后,而是要强调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强调综合利用好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强调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在各类工程活动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善于通过综合集成,体现工程创新的理念和具体发展战略,进而研究发展规划(包括各类项目计划)和实施步骤,然后,才有新一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新一代制造技术、新一代控制技术、新一代的工厂、新一代产品等等。

这种工程创新理念是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的。

七、关于工程创新的特点和规律的讨论

要大力提倡工程创新,必须认识和掌握工程创新的特点和规律。虽然在现实情况下每项工程都有各自的具体情况和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工程创新作为一种概念而言,还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和规律的。简要讨论如下:

1.工程创新是集成性创新

工程的基本特点在于“系统性”、“复杂性”、“集成性”和“组织性”。工程不是单纯的“科学的应用”,也不应是相关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各类优秀的工程追求的是在对所采用各类技术的选择和集成过程中、对各类资源的组织配置过程中,追求集成性优化,构成优化的工程系统,因此,工程创新的重要标志体现为“集成创新”。

工程的集成创新往往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个层次是技术层次,工程创新活动需要对多个学科、多种技术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选择、组织和集成优化。这就是说工程不可能只依靠单一技术在进行工程创新时,如果只有单项的技术创新成果,而缺乏与之相配合的相关技术的协同支撑,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工程效果,甚至可能酿成工程失败。因此,在工程创新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集成性的创新,特别是结合实际情况的自主集成创新,才能真正收到“创新”的实效。

第二个层次是技术要素和经济、社会、管理等基本要素进行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优化集成。在工程活动中,常常涉及群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由于各类工程活动不仅是技术活动方面的集成优化,而且必须在工程总体尺度上对技术、市场、产业、经济、环境、劳动力、社会以及相应的管理进行更为综合的优化集成。也许可以说,工程活动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诸多要素的集成和优化的过程;某一工程往往有多种技术、多个方案、多种实施路径可供选择,工程创新就是要在工程理念、发展战略、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组织、生产运行优化等过程中,努力寻求和实现“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集成和优化”,这应是一个核心思想和命题。应该承认和必须高度重视:进行工程创新在有些情况和条件下,需要有基础科学层面上原始创新的推动和支撑;但在不少情况下,工程创新并不一定必然依靠基础科学层面上的”原始性"创新,许多工程创新活动是建立在新的“工程知识”和经济或社会动力基础之上的,换言之,应该承认并注意到:许多工程创新活动是以“集成创新”为“灵魂”的。

2.工程创新既要重视“突破性”的创新,也要重视渐进性、积累性的创新

在实践中,“突破性”创新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其中体现了高妙的才智和巨大的价值。“突破性”的.造成根本性变革的工程创新是一个打破旧结构、再造新结构的过程,它的实现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会重新构建人们的时-空感觉,必然会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工程创新是通过“渐进性”的积累、逐步改进和完善等过程实现的——这也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在创新过程中,由于工程具有集成优化的特征,需要不断的优化或改进,因此“渐进性”创新(或“积累性”创新)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个日臻完善的集成优化过程中,某些单元过程的小创新、小革小改,如果从单个技术来看,这些进步不一定具备特别振奋人心之处,但是通过诸多单体技术的集群性进步并经过合理组合、集成优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也会出现“改型”、“换代”的工程创新效果。也就是说,许多渐进性创新技术经过积累、集成、优化,也有可能带来突破性工程创新。“渐进性”创新也能够通过积累效应而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效果和历史性影响。

所以,在强调开展工程创新活动上,必须正确认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处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相互关系。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更是一个需要在理念和政策层面上把握好的“现实问题”。

3.不同背景、类型的工程,具有不同的创新特点和创新形式

工程的特点是系统性、复杂性、集成性、组织性。同时,工程的类型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工程,具有不同的“边界条件”和“进步目标”;因此,虽然一般地说都应该强调工程创新,但它们在创新方法、创新的表现方式和具体特点上却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航天工程、基因工程领域的工程创新和土木建筑、水利水电领域的工程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新特点显然会有很大差别。在认识、管理、评价不同类型的工程创新时,应该有不同的工程创新评估体系和专业指标体系,不应该用一种模式、一张表格来机械地衡量,否则可能会出现某些误导性的认识出现,甚至使工程创新沦为形式主义或“空洞的口号”。

八、工程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各类工程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工程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在正确的工程理念指导下,许多工程不仅成功而且名留青史;但也有不少工程由于工程理念的落后甚至错误,酿成失误,甚至殃及后世。工程理念必然会影响到工程战略、工程决策、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工程运行及其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甚至可以说对于工程活动而言,工程理念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正确的工程理念必须建立在顺应客观规律——包括各种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因此,工程除了要体现技术进步、经济效益,还必须重视环境-生态效益,遵循社会道德、伦理和社会公正、公平等准则。面对当前工程活动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工程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实践者必须转变粗放发展的工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工程理念。工程理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面,特别是: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要素优选、组合和集成优化;

——追求不断创新与工程美感;

——构建和运行过程中时-空因素的动态-有序化和信息化等。

这些工程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工程的系统观、工程的生态观、工程的多元价值观和工程的社会观等。树立正确的工程理念是在工程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键。

九、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

第一,未来的工程人才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需要有开放的头脑和灵活的整体思维能力。我曾经问过我的老师柯俊先生:三个学生分别考92分、83分、32分。怎么评价?最后得出结果是:32分的可能不行,他太不努力了。可是83分和92分的就不一定有什么区别了,这是大家的观点。因为工作需要的是智慧,不是考试的分数。

第二,未来的工程人才还要具备比较强的组织领导才能。在学校里,我们需要通过社团活动进行锻炼。有多远的眼光,看多大的事,有多大的胸怀,办多大的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将自己的与别人分享,那只能停滞不前,这些都是与领导才能有关系的。

第三,未来的工程人才需要明了自己肩员的伦理责任。我们搞的工程对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对周围居民将产生什么影响?安全吗?环保吗?这是伦理问题。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未来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与合作精神。我们的文化和西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习惯和伊斯兰的习惯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

第五.未来的工程人才需要具有更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不客气地讲,现在的工商局的领导就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是不断知识更新的,一部分却还是老观念.不懂得更新。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老了,经验也已经很丰富了,已经没有必要更新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最后,未来的工程人才需要更经常地介入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咨询过程。金融政策应该怎么弄?环境应怎么治理?往哪方面投资?这些事都是公共政策方面讨论的。

同学们:我们钢铁学院是很务实的,很敬业的。所以我要说,我们学的每一门课都是有用的,关键你会不会用,你有没有机会用。另外不管你学习的方式是什么,一定要把概念弄清、方法要正确。这是学习的基本功。你到了工作岗位上,特别是高级工作岗位上,单单靠概念清、方法对还不够;你还要有眼光,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思考决定你的命运,要学会思考。我们应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我们钢院有这个好传统,相信大家能够发扬传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各位,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现场提问

问:殷老师,你好,在大学里,一些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和专业心存疑虑:“我们学的东西以后有用吗?”我想问一下您觉得在校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什么方面知识呢?

答:让我说,大学的课程都有用。大学里学的一些知识仅仅是基础,但都是一些经典的、典型的东西。作为一个工程师,卡诺循环你不懂行吗?热力学定理不懂行吗?问题是有没有机会用和你会不会用。知识没有没用的,只可能是没有运用的机会和能力。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之分,学好了一样有用武之地。有人说钢铁是夕阳工业,没有发展前途。这是极端偏激的、浮躁的看法。钢铁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连被称为后工业化国家的美国每年还要大量使用钢材。原因就是钢铁的应用广泛,质优价廉,通用性强.是"必选材料”。

我们的整个知识体系是在自然、社会、人文这三维里面的,我们理工科的大学生主要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接触偏少。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积累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你将来能适应的工作岗位才会比较宽。

问:殷部长,您好!从您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了吧?这半个世纪中各个方面都变化很大,您觉得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和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有什么区別?并且这些方面有哪些是我们需要保持的?哪些是要注意的?我希望您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帮我们扬长避短。谢谢!

答:这个问题很深刻。我们当时的学习口号是学习第一,独立思考,为中国的钢铁事业奋斗。很简单。但后来这种观点受到了批判。现在看来在大学里面还是要学习第一,而且要会独立思考,要放开思路想问题,要灵活掌握各种方法,要注意学会把各个学科之间联系起来。我们当时讲的为祖国钢铁事业奋斗一辈子,也有不全面的地方,因为也有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不从事钢铁业工作,眼界不能太窄。

在钢铁学院,除了学到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外,我们有很多大师,他们的风范,他们的人格魅力,対我们影响很深。魏寿昆先生、柯俊先生、肖纪美先生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时地感染我们。我们钢铁学院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有大师熏陶的学校,应该有自豪感。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大的优势,你们都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扎扎实实地上来的,基础非常扎实。我们那时没有象现在这样好的条件,我是有些耍小聪明上来的,到了大学以后才懂得学习要认真。我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问:殷老师,您好,今天的演讲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问一下,您在工作、研究、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巨大困难或者是人生低谷?您是低头了还是勇敢面对?您是怎样克服的呢?

答:我工作了五十年,别人看我工作非常顺利,其实不是这样的。困难和幸运也是交替出现的。你取得成绩了,别人可能会看着不顺眼,你升职了,别人可能会不服气,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还可能会产生误解,会遭人非议,这就是社会。但这个时候正是你长本事最好的时候.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自己的不足,怎样去客观对待这个问题。千万不要有“他跟我过不去”的想法,这样会适得其反。人就是在顺利与不顺利之中成长的。而不顺利的时候正是你成长的时候、正是你真正领悟到人生哲理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一些大挫折,如果心灰意冷,那是不会有进步的。三千里花海的情况是没有的。所以在碰到挫折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回事,要用宽阔的胸怀去看待问题。我们以前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次把它当作奋起的动力。实际上,失败不总结,就可能是失败之母,只有能吸取教训,才可能是成功之母。成功可以是下一次成功之母,但是骄傲了、满足了,就可能是失败之母。这就是哲学的辩证关系。

本文收录于《校友讲坛》第一辑(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