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人物访谈

方正 20 年创新的灵魂与逻辑——魏新

方正 20 年创新的灵魂与逻辑

人物介绍

魏新,男,1955年生,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为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魏新校友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1972年12月至1978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4831部队服兵役,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温合金专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班长和学生会主席。1982 年8月至1985年8月在北京钢铁学院高教所工作。1985 年至1988年在北京大学高教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 年至1992年在北京钢铁学院高教所工作。1992 年,重返北大,历任北京大学高教所常务副所长、教育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曾兼任学校财务部副部长和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期间,曾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工作,并在北京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

魏新校友曾承担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家部委的多个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1999 年起介入北大校办产业和方正集团的管理运营,并于2000年成功主持了方正数码在香港的上市。2000年6月进入方正集团董事会,任副董事长。2001年6月出任方正科技董事长。在主业PC竞争激烈的大势下,推出断的管理架构和运营模式,使方正科技业绩不俗。2001年11月出任方正集团董事长。

访谈内容

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回到母校,我非常高兴,就像回家一样。我是咱们学校高温合金专业78级的学生。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78年是全国统一试卷高考的第一年,参加高考的人很多。我当了五年兵,课程基本都忘了,好在我属于应试型的,比较会考试,复习了两个月,竟然考了全区的第二名。当时,咱们学校的高温合金专业是提前录取的军工保密专业,学校招生的老师可能看到我是党员,又在部队呆过几年,所以就提前把我录取到了咱们学校。

本科读书时,我担任班长、党支部书记、系学生会主席,学习成绩也很好。很多人认为我去从政很合适,也有些人劝我下海,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做学问。做学问比较符合我的价值观念。所以,我还是坚持留在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当了一名教师。

后来,我又报考了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的研究生。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北京科技大学把我要了回来。到1992年时,又重回北大,做教育经济学和财政方面的研究,并担任高教所常务副所长职务,后又被安排兼任学校财务部副部长和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非常多。再后来方正出现人事风波,学校命我协助时任北大常务副校长的闵维方教授处理方正的事务。

当时在决定是否去方正的问题上我是心存犹豫的,毕竟企业不同于大学,商场不同于课堂。到企业来,最初不是我的本意,但当个人意愿与组织意愿发生冲突时,作为组织成员,我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决定。我这人有个倔脾气,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力做好。接手方正时我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因为方正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公司。

我在方正呆了八年。刚到方正时,销售收入是几十个亿,现在是三百亿刚过,当时净资产不到二十亿,到2006年是三百亿刚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时的实际净资产已经不到两个亿,现在刚过一百一十亿吧!但这些并非我的功劳。一个人即使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

方正集团是由王选老师等人创办的。目前,方正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校办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校办企业总数的1/3, 2006年的销售收入接近300亿元,从而跻身中国最优秀的IT企业行列。

2006年,恰逢方正成立20周年。方正是一个有着20年历史而且不断健康发展的企业,其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创新!接下来,我将以创新为主题,以方正这样一个中国企业的创新历程为脉络,与大家交流沟通,分享我们的体会。

一、关于创新的思考逻辑

20年来,创新是方正前进的方向,在因创新而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方正对自主创新做出了很多富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判断和举措。

(一)提出“警惕拉美化倾向”

我加入方正集团的时候,PC是方正销售额最大的业务。2001年,我开始担任方正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我发现方正科技虽然电脑的产销量都很大,但是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利润率却很低,而且由于国内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还在日渐摊薄。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由于市场规模扩大获取了更多的利润。这使我不禁联想到地球的那一头....

上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采取“外资主导型”政策,虽然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比较快,但随着工业化及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资主导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了受资国经济,例如美国公司通过独资、合资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拉美70%以上的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掌握着拉美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把大量的利润汇回母国,拉美国家出现了"增长而不发展”的奇怪现象。

从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史上看,世界制造中心的第一次转移是从欧美到拉美,如今制造中心又从拉美转移到了中国,这次转移导致拉美国家经济急剧衰退,因为他们没有专利,-旦将工厂 转移走,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一现象,不能不让我们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前景而忧虑。以PC产业为例,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全面引进而发展起来的,然而这种引进实际上没有使中国获得核心技术,甚至没有获得高附加值的制造手段。中国出口导向的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公司,多是跨国公司的供货商,生产上受到跨国公司的控制。如果数年之后非洲国家也开始开放,中国经济就可能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

于是我在2003年撰文提出“警惕拉美化倾向",拉美国家走依附型经济的道路,最终变成发达国家的加工车间和游资市场,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灾难,其根源在于没有核心技术。那么对于正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中国来说,出路何在?时任宏基公司董事长的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很有启发性。这条曲线显示:技术、品牌的规模虽然很小,但附加值很高:相反,制造的规模很大,但利润很低。所以技术和品牌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该文章在《中国企业家》发表后,得到了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

(二)发起首届中国企业创新年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促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加入WTO后,-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后,获取了对产业发展方向深刻理解的洞察力,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努力抢占“ 战略制高点”,通过掌握“构架性”的软技术整合全球资源,快速进入国际产业分工的较高增加值环节,以资产重组和购并能力完成产业整合。这种新的创新趋势以“开放状态下自主创新”为特征,标志着中国企业新的“创新浪潮”,悄然到来。

方正集团敏锐地意识到并准确地判断了这一趋势,于2004年11月发起了首届中国企业创新年会,目的是:方正不仅要成为“开放状态下自主创新”地先行者和探索者,还想为具有创新精神、启动创新引擎地中国企业搭建一个平台,共同研讨和寻找正确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方法,这是一贯主张自主创新的方正集团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会上,我们提出了中国的"三次创新浪潮”划分的论断,得到与会的政府领导、经济学家与产业领袖们的高度认同。我认为,新中国50多年的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三次创新浪潮: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以“在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 为特征,代表性的

成果是“两弹一星"。国家是这次创新浪潮的主体,集合一国之力实现技术突破,从组织研发到技术转化,从定点生产到计划供给,均由行政力量主宰操控,企业是指令性计划的被动接受者,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无偿享有者。

第二次从改革开放至中国加入WTO前后,以“在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为特征。中国企业依靠外商投资,以全套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等方式获取生产技术,经过装配型劳动密集生产,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和巨大的本土市场,完成原始积累与能力提升。进而,以技术许可方式进口技术并进行部分改造,大规模投资生产设施获得规模效应,以较高的生产效率与较低的生产成本,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纵观全面引进的第二次创新浪潮,中国企业走捷径缩短了技术与能力的差距。但以市场换技术的全面引进之痛是,中国企业并未真正获取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凤毛麟角,中国蕴含着“拉美化倾向”的危机。

第三次是中国加入 WTO以后,以“在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既不同于"闭门造车”式独立研 发,也不是"照抄照搬"的 全盘引进,而是在“自主创 新”的主导意识下,充分利 用全球开放市场条件,借助 多样性手段实现关键技术来 源多元化,以原创性的"产品与服务概念”切入全球产业链上较高增值环节,通过国际合作寻求“为己所用”的技术和资源,形成“自主品牌”并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在首届中国企业创新年会上,方正集团联合参会的TCL集团、科隆集团、京东方集团、UT斯达康公司、东盛集团、华晨金杯汽车公司、奇瑞汽车公司、东方集团、物美集团、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发布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宣言》。宣言认为:以"在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创新浪潮以企业为主体,“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不但成为广大企业的共识,而且将转化为共同的行动。

(三)自主创新乃国之根本

从最先于2003年提出“警惕拉美化倾向",到2004年发起首届中国企业创新年会,方正集团通过自身的实践率先觉醒,从民间自发地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今后发展的根本,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系统应形成良性互动与循环,进而形成鼓励创新的长效机制。当时,中国觉醒的企业家们并未曾想到,仅仅一年之后,"自主创新”就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全国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而将“自主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自上而下推行全国。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思想,也是一种现实抉择的必然。如果说《创新宣言》意味着中国企业界在“自主创新”上达成共识,那么“建设创新型国家"则意味着中国政府和企业真正想到了一处。

从时间上看,上述举动有一种连贯的巧合。最令人欣喜 的是,党和政府、 企业群体都在这 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共同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其实,自 主创新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 ,也不仅仅是一 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自主创新是 一个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一国之 根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自主创新, 对于今日中国 具有的深 远革命性意义。

二、持续创新的真知

(一)方正的创新实践

“三次创新浪潮”划分的论断不是纸上谈兵,不是通过观察别人抑或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源于方正的实践经验,因为方正分别经历了“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三种状态,在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

方正赖以起家的激光照排技术源于国家汉字信息处理项目“748工程”。因为指望不上别人,只能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在国家主导下完成技术突破,而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正是在方正实现了它的商品化、市场化及产业化。方正创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技工贸”道路,之所以没有像大多数中国企业那样选择“贸工技”道路,是因为方正真正拥有原创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方正在激光照排领域的技术创新曾经掀起印刷业界的一场革命。国产照排系统1985年进入市场,1990年取得国内市场的垄新地位,1990年我们开始进入港澳台中文出版业市场,并于1995年取得海外华文报业(包括东南亚和北美)70%的市场占有率,至今在传媒软件领域保持着绝对领先的优势。方正人在这一时期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深刻地认识到:科学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商品,商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产业。只有把握住以上的区别,才能正确地判断创新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创新路径。

就这样, 一项原 创性核心技术托起了一 个企业,开 创了一个 市场,改变了 一个行业,引发了一场革命。以上事 例说明: “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 新“道路漫 长而艰难,不是不能成功,但需要大量 的精力和足够的资源集中度。讲 到这儿, 我们不得不提到方正永远的精神领袖——王选老师。

1975年,王选参加了国家“748 工程"的研发。该项重大科研课题分三个子项目,王选独钟最具价值和最有难度的精密照排系统。此后,王选老师先后设计了六代汉字激光照排控制器,使中国的电子出版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坦率地说:“我在从事研究之初,并没有预见到后来的发展,但我有一个强烈意识,就是把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推向市场,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彻底改造我国落后的出版印刷行业,振兴民族产业!"

从1975年到1993年,王选为激光照排辛勤工作了18年,没有休过任何节假日。他将这段岁月形容为"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王选说:“一种新思想在最初提出时总会被人们怀疑,而只有发明者本人才会承受一切艰难困苦, 百折不挠地予以实现;也只有发明者本人最清楚自己方案中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改进方案克服各种困难。如果只提方案不动手,会使一项有价值的发明创造不能很快付诸实现。而在高科技时代,一种新方案的生 命周期并不长,一旦拖延必有别人捷足先登。”

王选认为:“不模仿他人的独创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是针对市场需要,在大量吸收前人成果和分析已有系统缺陷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正是基于对创新价值的深刻理解,王选老师才使我国的报业和出版业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经过二代机和三代机,而是一步跳到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跨越了西方国家同类技术走过的40年,并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推广,大大提高了国产照排系统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国外产品很难在中国有立足之地。

1993年,王选为方正确立了“顶天立地”模式,"顶天”就是寻求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制高点,在发现已有技术的不足和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突破,以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立地”就是针对市场最迫切的需要,用新方法实现前人所未达到的目标,并迅速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而占领市场。

王选老师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他认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重要原因是缺乏创新意识。有些科研成果是仿制国外市场上大量销售的产品,当费了很大力气做出样品时,国外新一 代产品已经问世。尽管 '达到某某年代国际水平'或'填补了国内空白',但无法与国外新产品在市场 上抗衡。”因此,王选老师反复强调: “ 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如果性能与国外同 类产品差不多,而价格便宜,即使创新成分不多也很有价值,若性能不如别人而 价格又差不多,这类成果不应给予好评和鼓励。”

总之,没有王选老师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我们这个发明了活字印刷的伟大民族,就不可能在印刷术上再次领先于世界。因此,我在怀念王选老师的文章《创新的灵魂》和《王选不走》中写到:“ 他是中国印刷行业技术革命的开创者与领导者,是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先驱者及引领者。还是高举自主创新旗帜的方正集团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是方正集团持续创新的伟大源泉与不竭动力。”

2.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

1995年起,方正集团通过全面引进进入硬件制造领域,11年来构筑了强大的制造基础,最近7年更稳居国内PC制造行业前两位,显然是“ 开放状态全面引进"的受益者。然而由于没有掌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关键元器件只能依赖引进。加之产业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系统终端组装环节的利润率日渐微薄,仅仅过了10年,盈利空间就已形成明显的“天花板效应"。所以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方正不能盲目横向扩大规模,而应纵向朝产业链高端挺进。近年来,方正依托自身在IT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产业基础,在扩大PC生产规模的同时,快速向产业链高端环节——电 路板和芯片制造延伸。未来3~5年,方正的硬件产品要形成三个阶: PC的研发、生产、销售保持增长;多层电路板在业界取得领先地位:芯片快速形成规模,增加利润。但是,我前面已经提出,全面引进并未使方正科技获得真正的核心技术,因此整个PC 硬件制造业务的利润日益稀薄。

3.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

时光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也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技术创新考验。因此“开放状态下自主创新“才是中国企业的真正出路。

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任务是,着眼于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形成和发展新 的主导产业群,加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提高产品、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 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在于找准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我们认为,随着网络经济形态的到来,信息技术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网络技术、网络通信、网络市场(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生活、网络社会、网络世界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有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量超过6000亿元。方正结合自身优势,瞄准网络出版这一快速成长型行业,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确定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数码印刷两大创新方向。选定这两大方向,是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很多欧美国家出版业的产值巨大,美国的版权收入占到国家GDP的6%;日本的该项收入也是中国的10倍。所以中国出版业的规模具备极大地扩张潜力。二是网络出版亟待建立自主标准与技术体系。一旦建立将有助于改变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主要依靠国外技术、专利、产品的被动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国外产品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的作用,保护民族产业的发展。三是版权保护技术是网络出版的核心技术。

基于已有的技术积累,加之对技术发展趋向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方正发动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即网络出版技术创新。企业真正成为了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要在技术攻关、研发方面能主动地有所作为,更要直面市场的考验,承担创新的风险。近年来,方正主导整合各方资源,开发出了原创性的核心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目前,Apabi 电子书系统已被近2900家数字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500多所大学和400多家出版社采用,海外用户达到了50多家,包括牛津大学图书馆、纽约皇后区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等等。Apabi电子公文系统已经应用于中央各大部委,省区市级党政、公安、税务等行业领域。方正已拥有数字版权保护的图书23万余种,电子书藏量达到世界第一,堪称世界最大的电子图书库。

(二)方正持续创新的四种实践探索

“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在中国行得通!因为方正集团近年来先后实践了四种不同凡响的创新方法,在总结方正的创新方法论时,大家可以清晰看到一个中国企业在创新能力的上升台阶,也为中国企业探索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借鉴。

1.自主研发原创性技术

方正集团是个真正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我们所拥有的激光照排系统是一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技术在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的上千年后,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让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这是中国科技进步史上一次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原创者王选教授被誉为" 当代毕昇”。

王选教授从1975年5月起主持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是一项在封闭条件下、由国家支持的科技攻关项目。1979年7月27日,王选教授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成功输出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80年10月,用我国第一台样机排出的样书呈送中央领导。1987年5月22日,运用激光照排系统,世界上第一张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诞生于《经济日报》,这标志着方正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成功地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品。此后,在王选教授的主持下,方正集团又一代一代地推出升级产品,一直稳居"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的领导者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方正的激光照排技术在迅速产业化,并被市场广泛接受。激光照排系统也因其技术原创性、产业化成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当之无愧地被中国工程院评为"20 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王选老师也因此获得了我国科学技术最高奖项,并由时任党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自颁奖。

在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先后占领了中国香港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报业市场后,进入21世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正日文排版系统又在日本市场取得了成功。日本的排版印刷市场比中国大得多,方正在日本的成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日本方正已经被看作是最成功的中国高新技术公司。如今,日本方正已经拥有20多家报社用户,包括日本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纸《日刊体育》和最大的二手车分类图片广告杂志《Car Sensor》。目前,方正已在日本的流通领域整体解决方案、大规模信息处理和网络出版系统、报业整体解决方案和APS服务上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在国际市场上,方正集团软件国际化的新突破在于向海外推广西文系统,将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方正RIP软件。方正软件在美、英、德、日及世界各地已拥有近百家全球合作伙伴,这在中国企业中是非常罕见的。

方正通过激光照排技术的自主创新,在软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发能力。同时方正在电子政务及网络出版方面也表现出强劲势头。2003年,方正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系统(Apabi DRM)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这是唯一获奖的软件产品。方正推出的电子政务公文系统采用方正独立开发的CEB 版式文件格式,已被确定为政府系统的公文版式参考标准。到目前为止,国务院有关部委及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使用这套电子公文系统。同时,方正自主创新的网络出版eBook (电子书)也显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其特色是具有版本保护技术,到目前已有500多家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购买了方正Apabi系统和电子图书。

总之,方正在激光照排技术上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不断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并且不断进行产业化推广运用,同时向国际市场横向拓展,向软件领域纵深发展。这条自主开发的技术发展道路证明,在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通过一定的技术能力积累,在部分高技术领域的特殊环节也有了进入机会。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的创新驱动下,处于全球技术发展前沿,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并服务于全球市场。

2.资本换技术的构架性创新

即方正不独立开发原创性技术,而是用资本换技术,并将其向产业化发展。代表性的案例是方正2006年10月14日在深圳投产的6英寸芯片生产线。

方正集团原先并没有制造高端芯片的技术,为了在拥有整机规模组装和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后再拥有核心元件的制造能力,方正买下了居世界前沿的集成电路技术。如今方正芯片生产线开始运转,主要定向于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领域,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 LCD及 LED 驱动芯片,高频通信 芯片、特殊存储器 芯片等,许多成品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 内空白。由于 未来几 年中国功率半 导体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方正芯片可望广泛 应用于 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如电源控制及管理、MP3、MP4、DVD、手机等方面。方正制造6英寸芯片,不但标志着从终端组装到核“芯“制造能力的提升,向IT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迈出了坚实一步,也意味着深圳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升级,还代表着中国IT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发展的趋势。

这种技术创新方式表明,中国企业可以凭借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深刻理解,在一些全球性朝阳产业中努力抢占" 战略制高点",以原创性的“产品概念”切入产业链上较高增值环节,获取“为己所用"的核心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产品,通过掌握"构架性”的软技术整合各方资源,以技术转化的产业组织能力形成产业化。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大创新技术的产业化上,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为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并营造产业生态圈。

3.购并式的产业链高端延伸

除了技术创新领域之外,方正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方面也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众所周知,方正是中国第二大PC制造商,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而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只掌握了工业设计和周边技术,严格意义上说是大规模的加工组装,所具有的能力只是在渠道和制造方面。近年来,PC领域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方正PC不掌握关键技术而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只能被迫参与价格战,导致利润日益摊薄。但由于PC业务能为方正集团带来大量的现金流,那么这项业务的发展方向只能有两个:一个是加大投资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个是沿着IT产业链向高端环节挺进。方正的战略重点在后者。

向IT产业高端环节转移的第一阶段是收购珠海多 层电路板公司。多层电路板的市场很大,全球有30%的电路板在中国制造并销售。方正看准电路板市场,以购并的方式,组建了珠海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生产高精度、高密度多层电路板为主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技术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多项技术项目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方正对其购并的目的在于利用资本实力和产业组织能力,将这一利润远高于PC组装的业务做大,在短期内成为国内最大最强的印刷电路板企业。

第二阶段是投资芯片,采用资本整合的方式与外国锗硅芯片的技术领先者进行合资生产,方正集团控股这家合资公司进而拥有其核心技术,此项技术含量非常高,净利润比较大。芯片生产线投产后将成为方正集团三五年后盈利的一个重要来源。

方正在IT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的过程表明,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最初竞争力源于低成本的要素供给,以设备引进和技术模仿等方式获取生产技术,在产业链的低价值环节从事装配型的劳动密集生产。由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产业纵深,为中国企业积累了资本和制造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购并方式快捷地向产业链上游转移,以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低成本在较高价值环节获得规模效应,以自主品牌为全球提供标准化产品。

4.平台整合创造新产业链

方正目前正在启动一项新战略进军医疗医药领域,在这个对方正来说的全新领域,方正将采取平台整合的创新方式,依靠北大的医疗技术及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成立方正控股的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公司,此项目得到了政府等多方面的支持。北大国际医院投资管理公司将与北大医学部合作,以医疗管理公司形式进行大型综合医院的管理整合。此外,方正通过购并重组而拥有的西南合成制药、大新药业等制药企业,将以医药与医疗重组为系统产业链。方正的创新尝试是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一个医疗医药平台, 平台为各个环节提供共性技术与资源支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互为补充性部件,通过各环节企业的相互协作建立起复杂的新产业生态系统,以一个整体形式出现在市场竞争中。

(三)方正创新成长的五个重要特征

十几年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跨国公司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中交替领先,中国企业被迫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中国企业竞争力源于低成本的要素供给,依靠外国直接投资、以全套设备输入方式获取生产技术,再从事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积累着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然后通过对生产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以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低成本,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加入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工体系。

在这一阶段,方正是一个特例,集团一开始就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国家帮助下获得了处于全球技术发展前沿的原创性,通过市场化手段完成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由此积累了自主研发、技术转化以及规模生产与营销的能力与经验。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方正通过创建自有的金融系统以及一连串的购并行为,获得了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的能力。

方正的成长史有五个重要特征:

1.在战略层面上,在正确的时机,采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2.在技术领域里,方正坚持核心技术领域里的自主创新;

3.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化推广,方正培养出了较强的产业转化能力;

4.在业务拓展中,方正除了锻炼自己的整合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更注重打造深厚的文化整合力与管理渗透力;

5. 在新业务运营管理上,方正一惯用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

经过20年的磨砺,尤其是在自主创新及产业整合方面的能力积淀,方正具备了形成合理战略的洞察力,同时具备了有效执行战略的能力,加上原创性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大规模生产的管理经验,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产业纵深,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方正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三、持续创新三要素

综上所述,方正持续创新的四大方式或者四大路径是:自主研发原创性技术、资本换技术的构架性创新、购并式的产业链高端延伸、平台整合创造新产业链。但是,若想使企业实现持续创新,肯定具有共性的内在因素,所以我近两年来一直在思考:持续创新的原动力是什么?

(一)持续创新才能持续繁荣

我在王选老师逝世后,写了一篇长篇纪念文章,题目叫《创新的灵魂》,这既是一篇纪念文章,更是对方正创新实践与创新思想的总结,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上,我在文中这样写道:

早在1994年,王选老师就在方正明确提出“持续创新"。这一年,他提出了耐人寻味的新思路:“方正的原则是,先呼吸,要吃饭,锲而不舍不断创新。”他深信,不抢占市场就没有条件筹划未来,但不持续追踪技术前沿、不持续接受用户的需求刺激,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市场竞争优势。王选老师一贯主张: " 通过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而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和长期繁荣的命根子。”他将方正出版系统在市场上的持续兴旺归结于持续不断的四次创新,他称之为“四次告别”(采用了激光照排系统取代铅字排版,告别了铅与火;采用了远程传版技术,实现异地印刷报纸,告别了报纸传真机:采用了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电子分色机;采用了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告别了纸与笔)。

1999年,王选老师又对方正人发出盛世危言——“ 最可怕的是错过一个时代!"因为一旦错过一个时代,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赶上,而市场没有这个耐心。王选老师断言:” 过去领导过潮流的企业也会被新潮流所抛弃!新潮流意味着挑战和机遇。新潮流到来之时,领先厂商过去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可以成为宝贵的财富,也可能成为包袱。”而就在1999年,王选老师敏锐地发现网络出版的最新趋势,他预感可能发生“第二个激光照排”的技术革命。他指出: " 网络出版通过互联网出版和销售数字出版物,以低成本、无物流、无库存、无印数要求、即时更新、环保等显著特点梅成为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王选倡导的持续创新已成为方正持续成长的不竭动力。我们现在面临开放的市场环境,更应当准确地洞察技术趋向、把握市场需求,善用资源、重点突破,并及时有效地实现技术向市场的转化,充分体现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上述目标的实现,惟有以积小胜而成大胜的"持续创新"最为现实。

以方正的持续创新历程为例:方正的激光照排技术过去更多地被运用于传媒 领域,其作为一种信息处理技术的本质往往被人们忽略。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 浪潮冲击下,能否进 一步发掘激光照排技术的潜力,延续和拓展方正在电子出版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优势,再次突破性地取得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原创技术,成为方正能否在传媒出版业二次技术革命中再占先机的关键。

在技术内容领域,方正在电子出版领域的技术优势不仅适用于文字媒体,在流媒体(声音、图像)的处理方面同样也应该大有作为;就技术应用而言,方正的技术不仅仅服务于媒体,更可以更广泛地被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乃至个人用户使用。这无疑为我们在相关领域的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和资源。也使得"持续创新”在企业内部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更意味着一种前进的目标、一种饱含激情的斗志、一种创造更大价值的行动!

(二)持续创新的原动力

自主创新,是方正集团与生俱来的一种远大使命,是方正人坚定不移的一种现实信念。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方正集团的一种战略导向,已经积淀为方正人的一种文化。正因如此,方正集团才能持续创新20年。

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持续创新则难上加难。持续创新的原动力何在?纵观中国近百年历史,从“实业立国",再“科教兴国",到“创新型国家",国之根本历经三次重大演进。横看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它们都做出了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历史抉择,分别走上了三条发展之路:一条是“资源型”,另一条“依附型”,还有一条是“创新型"。

如今,中国人也站在这个历史门槛上,人均GDP刚刚迈过1000美元。我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那些国家那样以资源输出而换来国富强。事实早已证明,中国现有资源已不足以支撑中国走向小康社会,必须借助全球资源才可支持经济增长。

我认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已经从“仿造阶段”过渡到“制造阶段”,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走到“创造阶段”。并不是中国企业不清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品牌,能够创造更高附加值。也不是中国企业不知道,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与品牌塑造上。关键在于中国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还积累不足,很难在核心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也难一夜之间打造出国际品牌。

我想根据方正20年实践得出的真知,谈谈“持续创新"的企业理念和行为中必须包含的要素。惟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并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才能确保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催生真正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成果。我认为以下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1.使命与信念。就方正而言,我们是由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北大人创办的,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是北大的文化,正是这种使命感让方正人敢为天下先,别人不敢干或干不了的大事难事,方正人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更重要的是将一种使命感转化为一种信念,坚信自主创新与持续创新这条路能走通、能走成。没有远大使命不可能做大事,没有坚定信念也做不成大事。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不思创新,还有一部分企业是不敢创新。在今天这样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和氛围下,创新的使命感和信心的充沛显得尤为重要。

2.冒险与价值。创新需要勇气和胆识,因为任何创新都要冒风险,一个创新型企业一定要具备冒险精神,勇于创新与敢于实践。但一个靠创新而成功的企业又是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企业,冒险又能控制风险至关重要,愿赌服输绝非滥赌赔光,赔尽输光也就没了创新的基础。同时,如果企业不能不断地得到创新的回报和利益,也不可能持续创新。企业不可能仅凭信念支撑到底, 一个人可以凭信念屡败屡战,但企业是一个赢利组织,各方压力都不允许。只有在创新中不断获益才能不断去冒险,最终形成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方正从创新中备尝甜头,通过创新获得了巨大价值。以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为例,方正不仅依此获得十几亿利润,同时获得品牌价值。如今网络出版技术在eBook和电子公文处理方面的市场价值,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如果创新带来价值,而且创造价值巨大,企业就会坚定创新的信念,并形成创新的文化。

3.战略与文化。以创新为战略导向是确保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不确立创新战略,不可能目光远大,不可能高瞻远瞩,不可能调动企业内外所有资源 去创新;同时创新的文化也在营造—种氛围,更易于全体员工对创新形成共识, 形成整体一致的创新行动。方正有史以来就是 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不仅是 方正的生存之本,更以此获得长足发展,这就形成了一 种创新文化,这种企业氛 围会给不思创新的领导人形成 一种无形的压 力。谁 不创新谁就坐不稳位子。

四、创新型政企关系

方正以科技创新起步,先后经历了制度创新和思想创新。科技创新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制度创新主要指企业架构、战略规划、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创新:而思想创新则是将方正的创新理论和思想植根于方正的骨髓,融入方正的企业文化。

然而以上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创新。目前,价值创新的途径不外乎两个:一是以新颖的外观设计、实用的多种功能来提升单品价值,进行产品创新:另一个是在朝阳产业的高附加值环节进行自主创新。

方正在产品创新方面一直孜孜以求,近年来屡获殊荣,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普遍赞誉。然而在重大价值创新方面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至今仍未实现重大突破。其实,不独方正,很多中国企业都明白"以重大科技创新实现重大价值创新”的道理,但苦于缺乏雄厚的实力特别是足够的资金。

我曾多次深入考察韩国知名企业,发现三星集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中国企业在经历第三次创新浪潮,中国政府意欲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企业创新体系和政府创新体系都日臻完善的今天,两者的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韩国三星的成功之道

三星经验一直是我思考的课题: 中国的市场比韩国广阔,中国的工业配套体系也比韩国发达,中国的人力资源也比韩国丰富,但迄今为止,为什么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不包括资源型或垄断型)能够达到三星集团的高度?

韩国三星在1969年,凭借为日本三洋贴牌加工小黑白电视机起步。1972 年开始生产三星品牌的黑白电视机。20年后,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在1993年提出“把三星电子打造成世界上一流企业“的宏伟蓝图,如今三星电子在八个领域居全球第一,他们的目标完全达到了。三星集团2004年纯利润达103亿美元。

三星的战略远见是令人钦佩的。但三星的成功之路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政府以超级手段扶持了三星的超级能力,进而以超速成长为超大企业而获取超额利润。韩国政府当年几乎倾其所有,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来扶持三星、现代等本国重点企业。政府出面担保,金融机构给企业巨额贷款,其数目曾高达被扶持企业净资产的数倍。根据美国罗伯特韦德的研究,1982 年现代集团汽车厂债务对自有资本比率高达5:1的时候,还是积极对汽车产业进行投入;三星电子虽然在1997年的营业额为153亿美元,毛利润为48亿美元,但因每年要投入10多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和高额的管理、销售支出,其净收益仅为1.02亿美元,资金利润率仅0.6%。为了实现产业的核心技术的突破,投资则主要依靠借债,至1997年资产负债率已高达223%。除三星外,在1997年,韩国30家主要企业集团的平均负债率为350%,有些竟然达到1200%,而资金利润率却非常低,达不到0.5%。同时,政府出面把海外的韩国精英请回来致力于国内技术研发。此外,韩国政府的大量采购订单也为韩国企业起飞助一臂之力。尽管韩国于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和政府财政险些崩溃,由此全球经济界人士对韩国模式颇有微词。但风雨过后,三星等企业真正成为世界巨头,它们一方面还本付息,另一方面巨额纳税,其回报促进了韩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我了解得知,韩国政府并非不知道当年之举风险甚大,但不铤而走险将永无出路,在权衡利弊之后以破釜沉舟的魄力,将巨额资金扶持当作风险投资,杀出血路而一举成功。

所以我提出应对韩国经验学习和反思。这些观点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并受到了政府高层领导的重视。后来陈至立国务委员亲自率队到韩国考察。应该说对比韩国企业的发展经验,中国无论在政府还是企业层面都很受启发。

(二)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据统计,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我国已成为PC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的1.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2.5%-4%。200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99亿元,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1. 31 % , 而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却高达 405.4 亿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因此,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是迅速实现技术积累,并将现有优势转换 成技术能力的关键,也是我国企业能否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继续 发挥核心技术,创造社会及经济价值的关键所在。

(三)政府倡导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

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明确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这标志着以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已经上升到国策的高度。此后,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各种讲话中,各项政策和规划的发布中,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快了对产业政策调整的步伐,从各个方面着手为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政府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的积极支持和促进,是十分鼓舞人心的。中国企业一共经历了三次创新浪潮,中国企业对创新经验和教训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理性。其中,认识到“以市场换技术”的不可取,高度重视“引进后的消化和创新”等,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发挥着深刻的影响。

方正集团就是在政府主导的创新支持机制支持下成功发展的范例,方正的诞生、发展和成长都是以政府重点扶持的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为基础的。激光照排的产业应用为方正集团提供了十几亿元的利润,奠定了方正的软件产业。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至今仍占据国内85%、海外90%以上的华文市场,中文照排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在技术上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企业迫切需要政府建立一套判断重大技术创新的标准,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建立一系列系统的支持机制, 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提供长期的保障和推动。这种支持机制包括:

第一,产业链的协调和完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市场环境,为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应用客户等资源提供帮助;第二,资金支持,国家分担企业部分风险。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投入比例,同时培育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风险投资,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的条件;第三,重大技术项目开始使用存在风险,需要政府帮助应用推广;第四,税收政策支持:使高科技企业能通过自身的资金积累加大技术投入的力度和规模,为长远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000年,国务院为扶植软件及集成电路行业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倾斜的结果非常显著: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由2000年的59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8. 7%。如果国家能够在其他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上给予同样的扶植,将不仅意味着某个产业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也必将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

(四)呼唤创新型政企关系

若想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创新型国家是根本出路,创新型企业是根本基础。两个根本之根本是,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型政企关系。

放眼世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几乎所有重大技术创新背后都有政府之手的强力推动与支撑。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屹立于全球市场的企业,无不得到本国 政府的垂青恩惠乃至鼎力相助。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是企业的" 镇山之宝"。

聚焦中国,华为公司的成功已为世人瞩目。华为人在“贸工技"道路上为之整整奋斗了16年,终于在通讯领域的高端环节拥有了自主核心技术,并且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较高附加值。殊不知,华为近几年的研发投入每年都高达数十亿元,占其销售额的10%乃至更高比例,而华为自身利润不能承受之重,在其背后是政府巨手的推动与支持。

中国为何没有多出几个华为?首要因素是中国企业目前的普遍短视,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勇气。但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尚不具备重大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增强既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培养扶持,也必须得益于企业与国家两套体系的互动式相辅相成。也许是物极必反的缘故,我们从一个认识误区走向另一个认识误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政府大撤把,把尚未成年的中国企业抛进全球市场的汪洋大海之中自生自灭。

同样值得指出的是,普遍扶持的策略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中国应该认真梳理产业,在重点扶持行业还需筛选重点扶持企业,重在取舍。“撒芝麻盐式”的普遍扶持实际是无足轻重的,调动广大企业的普遍积极性只是一厢情愿。有限资金再不能无限分散。

我对应由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与企业有一个“三分法”一

第一类是在全球的新兴领域,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对于诸如互联网之类的新兴行业的新兴企业,政府扶持重心应在软环境而非硬投入。这些行业和企业因想象空间巨大,并且因其不确定性而风险巨大,因此最适合利用国内民间风险投资与国外风险投资,尤其是利用国际资本市场。

第二类是对于发达国家大量转移且中国不具优势的夕阳产业,政府应以"适者生存”原则而彻底放手,任其在市场搏杀而获取顽强生命力。

第三类是全球市场前景广阔且具一定竞争优势的成熟行业,国家必须以非常方式大力扶持其超常规发展,因为在成熟行业按部就班发展不可能赶超,只能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永远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成为行业领导者。

中国目前的优秀企业大都在成熟行业,且处于行业的中下端位置,不仅无暴利可言,甚至利润稀薄。我们必须承认的普遍现实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必须巨额投入研发,而利润稀薄又无力加大研发投入。以方正这样的年销售额245亿的中国企业为例,-年可以投入研发的经费仅几个亿。方正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对于某些领域的技术方向与趋势也具有较强把握能力,甚至清楚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主攻目标,但这些重大研发所需投入少则十几亿,多则几十亿。所以,方正在几个具有看得见的广阔前景的重大研发项目上,都只能凭着自身的利润慢慢滚动投入,下了狠心却下不了狠手。

当今中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需大量进口,科技创新的空间巨大。中国多数企业不是不想自主创新,我们不是不清楚创新所创造的超额价值。但是重大的科技创新需要雄厚的实力,当中国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时,国家必须作为坚实后盾。

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的政企关系的变革-直以“政企分开"为主旋律,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独特历史背景所造成。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通过计划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和调控,企业不过是行业主管部门的生产车间。从1978年开始转轨,政府逐渐给企业放权松绑。而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时期,政府部门的“越位”、“缺位”、及“错位”时有发生,但总体趋势是政府对企业在放权让利的同时,直接扶持力度锐减。我认为,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转变职能的又一场“自我革命”开始,在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下,政府如何扶持竞争力相对薄弱的中国企业,将成为突出而重大的主题。

我的理解是,在明确企业为创新主体后,政府不仅要迅速进行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创新,更需要建立国家扶持企业创新与支撑体系,政府创新与企业创新与时俱进。

创新型政企关系的第一关键是政府要界定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关键是政府扶持企业创新“如何为”。目前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既不明确又不强劲,精神激励替代物质激励。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一语中的: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

企业创新有风险,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一些 创新风险可以通过企业的研发管理与风险控制加以规避,另一些风险却只能共同面对,这是创新必然付出的代价。

我们也曾经取得过备受世人瞩目的创新成就。近两年“神五"、" 神六”的成功升空,都是通过自身拼搏和努力,以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例证。而“神六”这样的尖端科技,中国人的研发投入只相当于美国人的1/9。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是具备创新的勇气和能力的。

纵观世界各国成功的创新型企业,都经历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思想创新,再到价值创新这几个阶段。在中国,方正等走“ 技工贸"道路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无不把自主创新当作(创新的)灵魂。 而今天的自主创新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即只有在开放状态自主创新才能快速取得突破。光是自主创新还不够,还要持续创新,若想保持持续创新,就得具备“使命与信念、冒险与价值、战略与文化"这三大要素。企业若想实现重大加值创新,划出微笑曲线,仅靠自身力量或者政府单方面号召是不行的,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创新型政企关系,政府须对重点企业的重大创新进行重磅扶持。

我相信中国人的创造精神与聪明才智,只要国家能够加大投入支持大创新,中国企业就能创出大奇迹。

最后,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在创新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立志做中国自主创新的骨干!让我们共同为中华的和平崛起而创新奋斗!

谢谢大家! (热烈掌声)

现场问答

问:魏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是咱们高温合金专业毕业的,与现在从事的工作差异很大,但是您却做得非常出色。我想请您谈一下对大学专业学习和做人做事的个人体会。谢谢您!

答:我想说同学们不要太看重自己的专业。在本科期间,大家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学做好人。

关于学习,我们要注重锻炼自己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只需知道在哪本书去找要找的知识就行了。这也就是说,要学会进一步学习的方法。并不是学习成绩好的走上社会后就有成就。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不要好好学习,我是想说大家应当学习方法,一些基本的方法,学分析的方法。而且大家应该多读书。为什么讲这一点呢?“文革"时我是小学六年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不上课就自己读书,我读了很多。当时读繁体字的古文就靠查字典来读。来到钢院,也与一本小说有关。在钢院学习的专业和我现在所做的没什么关系。大家看,我是理科学士学位、教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读书,选择的专业并不能限制你,关键是要增长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这对你的成长成才才能有帮助。

做人就更重要了,学过教育学理论的都知道美国有个筛选理论,认为学校的作用不在于学到什么,而是学校能筛选出优秀人才。美国社会学激进学派认为学校是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的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服务的。这个讲出来很极端,但事实就是这样。大家在学校就接触到社会的东西,如等级制度,有纪律,有领导,有同学。在这里如何做人,我讲的做人不是讲技巧。

我这个人比较真诚,这是我最深的体会。有人说老实人不是很吃亏吗?其实并非如此,我将一个例子。我接手方正时,方正内部人员不团结,有矛盾,大家都太聪明了。我不想评价这些问题,我觉得他们是没有处理好名和利的关系。我觉得我是看透了名和利,这些真的是过眼云烟。当初在接手方正时每个人都要有就职演说,我的就职演说很简单,我只希望大家一块来做好这个公司并且向大家承诺三点:第一我绝不谋个人利益,当然同时我也会坚决反对和制止任何人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第二点我绝不拉帮结派,同时也会坚决反对任何人在公司搞内部斗争。第三点,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是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将我的本职工作做好。大家可以注意到我这个承诺是具有双刃性的。我自己不搞歪门邪道的事情,其他人也不允许搞。

对和制止任何人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第二点我绝不拉帮结伙,同时也会坚决反对任何人在公司搞内部斗争。第三点,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是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将我的本职工作做好。大家可以注意到我这个承诺是有双刃性的。我自己不搞歪门邪道的事情,其他人也不允许搞。

我对待财富的态度和我的经历有关,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北京钢铁学院上学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去参观十三陵,感触很深。皇帝活着的时候拥有整个天下,死了的时候还拥有好多财富,那么多好东西都放在陵墓里了。我当时就想如果不放那么多东西在墓里,日后就没有那么多人去盗墓,现在就不会尸骨无存了。所以人一定不能贪心,否则,最后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古话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们一辈子对财富的消耗是有限的。但一定要把握好获得财富的方式,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有的人要说有钱花总比没钱花要好,生活方式会不一样,但有句话叫"广厦千间,夜眠三尺"。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去比尔·盖茨家时我也在场,他家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用的,大部分空间用来接待客人,自己根本用不了那么多。所以人一定要学会知足,贪得无厌只会自食恶果。

我们"方正”集团倡导“方正”,就是要方方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第一,"方正”,即一方之正、一方之中、一方之主,寓意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为世界中文子排版技术的主体和正宗,在中文电子排版领城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第二,“方正”,即方方正正,规规矩矩,既体现了公司依法经营、诚实经商的经营之道,又反映了公司从领导到职工朴实无华、诚恳待人的处世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第三,“方正",即八方之正,富含包容之意,体现了方正集团广采世界最新技术的开阔视野和吸纳天下一流人才的博大胸怀。(热烈掌声)

问:魏老师,您好!从您进入科大上学到去北大读研,最后进入方正集团,在人生的每一步做选择的时候,您的出发点是什么?谢谢!

答:走到社会当中,你周边的条件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会经常发生变化,那些突如其来的机遇或者灾祸,都会改变你原来的设计。有的人野心太大,他们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计划,结果到了社会上发现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精神失常,这种例子很多。

虽然说变化快,但有一些东西很重要。 第一,当机遇来的时候,你能否把握住,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第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你能否很好地规避它,灾难专砸那些不懂得规避的人,所以我觉着人最重要的是适应能力。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越狱》,它其中就贯穿着一个思想叫“适者生存"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到企业去工作,本科毕业的时候,是从政还是经商,确实是面临着选择,但我觉得不论做什么事,你都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好,这才是关键。(热烈掌声)

问:您好!刚才谈话中您提到沟通能力很重要,但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怎样才能培养这种能力?请您结合自己个人经历讲一讲。谢谢!

答:沟通能力说起来很难,但要做好也很容易。沟通就是要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可我又不是他肚中的蛔虫,我怎么知道?我觉得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先替别人想一想,如果你和他换个位置你怎么做?你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不是有理由,理由是不是合理?这样的话你的反应就会不一样,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很多时候你会原谅他。

我个人认为,在学校里,做学生工作确实是很锻炼人的,可以锻炼你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沟通太重要了,我发现现在好多干部就缺乏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分配给他一项任务,怎么也办不好,我觉得这就是缺乏锻炼。其实,在读书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锻炼各方面能力的平台,我曾经担任过班长和系学生会主席,这对我以后的帮助非常大,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能把握住机会!(热烈掌声)

问:魏老师,曾经有一位国家领导人称您是一个“四不像”的人不像教受、不像军人、不像企业家、也不像您实际的年龄,然而正是这个“四不像”的人却实实在在地把这四种角色都做到了家,并且成功地穿梭于各种社会角色之间,逐渐显现出您多面手的特质。请问:做一个“四不像”的人是方正的意愿还是您本人的意愿?

答:本来是一句玩笑话,我们的一位领导讲,人家说你原来当过兵,说你当过兵,不像一个军人,说你是一个教授,又不像一个教授。现在是一个老板,又不像老板,又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所以你像"四不像”。因为我做过的角色多,但是很多人还是看得出来,我身上有军人的气质。我是一个教授,但我这个教授和别的教授不一样,我是当过兵的教授,我现在是个企业家, 但是我和别的企业家不一样,我是又当过兵,又当过教授的企业家,年龄看上去又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都不全像,又都像,所以叫“四不像"。(笑声,热烈掌声)

本文收录于《校友讲坛》第三辑(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