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人物访谈

情系钢铁,结缘太钢,一生无悔——王一德

情系钢铁 结缘太钢 一生无悔

人物介绍

王一德,男,浙江杭州人,生于1938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和太原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太钢前任总工程师。现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

王一德1968年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太钢,从当工人、开轧(钢)机干起,开始了平凡简单又闪亮瞩目的人生。他力主将发展不锈钢作为太钢崛起的重点工程之一,从而诞生了我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他主持完成了“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国家课题和不锈钢系统改造,使太钢不锈钢工序成本降低40%,年效益达10.8亿元人民币。他带头完成的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使太钢不锈钢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进入世界不锈钢十强企业。

王一德曾获省部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4项,撰写论文40多篇,译著三部约200万字。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今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中第三位此殊荣的人,并在同年被评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2006年被评为“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2007年初入编“天下山西名人”创刊号的“当代英才”。

1956年,王一德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工艺系学习,学习成绩优异,任团支部书记。1960年,学校领导把仍在读大四的他提前调出,当了工艺系压加工教研组教师,成了“学生兼教师”。1963年他又考取了本校金属压力加专业研究生,直至1968年毕业。

访谈内容

我今天来到这里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仿佛自己回到了大学时代,年轻了很多。你们学校团委几次让我来和大家见面,我很害怕,因为年轻人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我害怕你们提问题。因为一问问题把我就弄得很尴尬,不过我今天还是想最后留上半个钟头让大家提问题。如果回答不了请大家多多原谅,如果能回答我尽量回答。如果你们认为讲得不好可以退场,如果讲得还可以,你们就留下来听。

你们团委书记说让我讲讲人生,实际上我的人生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有过“两次选择”,换过“三个地方”,经受“两次死亡”,遭遇“两次挫折”,实现“三次起来”。我不敢说“三起两落”,只能说受过“两次挫折”,做到“三次起来”。

其实我这个人很平常,如果按照你们年轻人现在的说法,我是“二等残废”。(笑声)因为我不到一米七,自己只有一米六七。按照现在年轻人身材选择的标准,要一米七以上,起码一米七五到一米八,所以我属于“二等残废”。(笑声)我的人生经历也很平凡,我是个非常普通的人,跟你们在座的大多数人的父辈差不多。我想你们的父辈有很多比我要出色得多,所以真正讲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母校邀请我来,我就义不容辞地来了。

一、“两次选择”“三个地方”

我想还是从我的经历开始讲,我是浙江杭州二中毕业的,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是杭州一中毕业的,当然我跟他不能比。我当时在杭州二中过得还可以,我很爱体育,初三的时候就当了学生会副主席兼体育部部长,直到高三毕业。那个时候我很爱玩,基本上除了上课外,就是踢足球、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跑步。我的最大特点是上课专心听讲,上课我总是坐在最前面,笔记做得很好,笔记旁边空出一栏.当时就做批注,把上课老师的重点在旁边记了下来。所以我平常很少去复习,一到考试我把平时笔记本旁边的重点看一遍就能考五分。我在高中时基本上都能考五分,所以学校当初准备让我留苏。但是大家知道,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我就不能去留苏了。后来老师认为我学得还可以,就让我考清华。我父亲在浙大教书,让我考浙大。我对这两个都不感兴趣.我最后就选了北京钢院。我第一志愿北京钢院,第二志愿清华大学。(笑声,掌声)大家都说我非常可笑,非常幼稚,说“清华是中国最有名的”,但我当时可能是出于无知,但更多的我觉得是我对钢铁的热爱,因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特别需要钢铁,所以我坚定不移地就把北京钢院选为第一志愿。我说我就是要到北京钢院学习,你清华别考虑我。这是我第一次选择

第二次选择是在1968年。本来我是66届毕业的研究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我直到1968年才毕业。毕业时面临着又一次选择,我是以教师身份考的研究生,理所当然应该留校。但我死活不想教书,特想到工厂去。我在学校学的是硅钢片专业,当时全国只有太钢有冷轧硅钢片,于是我就选择了太钢。

我刚刚讲了我换过了“三个地方”,第一个是杭州,第二个是北京,第三个是太原。从生活条件来讲,人家说我是步步下降。我当时是结婚以后去太钢的,单位没有房子。当时在太钢我只有一个大学的同学,我就托他找房子。后来,他找到一个废弃的男厕所,说在小便池上可以搭一个床,我还感激不尽。(笑声)但是,我们去看了看,觉得太不雅观了,就只好分居,我爱人住在女生宿舍,我住在男生宿舍,这样我们大约分居了两年。当时环境也不好,叫做“下雨水泥路,天晴扬灰路”。

尽管这样,我在太钢一待就待了三十九年。我从当工人开始,然后当技术员,当工程师,当主任工程师,当副总工程师,当总工程师。我从课题组的一般组员开始到当课题组长,到当重点课题负责人,到当国家重大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当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负责人,到最后当重大技术改造的负责人共当过几十个课题组长负责人。我一共取得十五项省部二等奖以上成果,其中四项国家奖,五项省部一等奖,六项省部二等奖,其中大部分我都是第一完成人,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完成太钢五十万吨的不锈钢系统改造,完成太钢九十万吨冷轧不锈钢改造。同时,我和我的团队一起主持完成国内第二个冷轧硅钢厂的建设,武钢和宝钢全部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只有太钢是全部用自己的技术。现在太钢不锈钢粗钢产量100万吨在世界排第八,不锈钢冷轧90万吨在世界排第一。所以,今天我可以说,这个选择,我也不后悔。(掌声)

二、“钢院回忆”“两次考验”

我离开学校近40年了,这是我第一次很荣幸地回到母校看看。昨天早上我提前到这儿,先让我的司机围绕学校外围转了一圈,我感觉到今非昔比。过去学校周围都是草,现在一片高楼大厦,让我感受到一种伟大的气魄。我非常羡慕你们,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们那时就一个操场,现在的网球场在当时是没有的。我昨天吃完饭后专门到操场转了一圏,看了以后非常感慨。现在回忆起来,大学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我们当时班里女生少三十个同学只有三个女同学找对象很困难,所以就经常和北医联欢。(笑声)学校里现在和我一届的教授里边很多人的爱人是从北医找的。(笑声)北医离我们很近经常一个月有两三次晚会。当时我们这边有一个能容纳几千人的饭厅,舞会一般在那里举办。我们班有个宁波人,不会跳舞,一到晚上他就在宿舍里用方板凳作为舞伴学跳舞。(笑声)

1958年全国开展大炼钢铁,当时团委书记在阶梯教室给全校的支部书记开会动员,我当时心情激动,抢先发言,坚决响应慷慨陈词,表示要积极完成任务,(笑声)会后,我带领几名同学马上行动,连夜到五道口附近找了一口破缸带回来,在学校北门附近机工厂边上的杂草丛中砌了一个炉子,开始了“大炼钢铁”,从此给团委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北京钢院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活动多。我们那时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个实习,还有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在北京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我在鞍钢第二薄板厂就经历过三个多月的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我深深感受到工人的伟大,学会了怎样和工人相处。我读研究生时在首钢(当时叫特钢)整整干了四个月,这四个月的现场锻炼使我对冷轧硅钢的全流程搞得很熟,而我对实验室的实验也搞得很熟,这样我到工厂就非常快地适应了。在学校我经历过两次考验,印象很深刻。

第一个考验是,当时学校专业教师非常缺乏,大学期间我的专业是金属压力加工(通俗地讲就是轧钢),于是大四第一学期就把我给抽出来当工艺系压力加工教研组的教师。当时我还正在鞍钢搞现场教学,在那儿热火朝天地劳动,结果一声令下把我抽回来了。当时我的任务是两条,第一条是让我带五年级的学生(当时学校学制5年),但那时我四年级还没有念完;第二条让我自己完成五年级的学习任务。我和指导老师带五个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已经进入课题阶段,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要教人家,压力很大,任务之艰巨大家可想而知。我就黑天白日地工作,一般来讲,我白天工作,晚上十点以后学习,学习第二天准备带五年级学生的东西。我从晚上十点一般要学到凌晨两三点,困了就用现场教学的办法一用凉水冲脑袋。(笑声)一冲脑袋就清醒了,清醒了就继续学。一般早上五点钟起床,起床后再看外语、资料等五年学生学的科目,这样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总算勉强地完成了当“小老师”的任务,同时也完成了自己五年级的学业。这是第一次对我的考验。

还有一个插曲,我1962年做了系主任的助教,开始上300多人的大课。第一次上讲台上大课特别激动,我当时不到22岁,剃着小平头,穿着非常小的夹克衫,上讲台后大家就直愣愣地看着我,看得我很紧张,五分钟说不出话,后来平静下来我才开始进入角色。我教的是轧钢设备,由于课准备得还不错,后来我这个小个子的南方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第二次考验是在1963年,学校领导让我考研,因为当时像北京钢院这样大学的老师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当时我是硬考上去的,因为大学学的是俄语,但考研究生要考英语,这对我来讲也是极大的考验。于是我开始了第二轮的拼搏,我又用当助教时的方法。每天晚上十点以后学英语,学到两三点,早上五点钟起床到主楼前的小院子里背英语,这样又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考上了研究生。这两个考验使我养成了熬夜的功夫,后来到了工厂后数我能熬夜。有人就说我是“工作狂”、“夜猫子”。有一次跟外商谈判,连续了三天两夜,所有人都睡着了,就我一个人没睡觉。(笑声)

在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么样自学,第二要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特别是研究生阶段更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工厂中工作效率的快慢,工作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方法和思维。毛主席的辩证唯物论说,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怎么样抓主要矛盾。所以《实践论》和《矛盾论》我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在工厂、住牛棚时和最近先后看了五遍。

我在这里要深深地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我在北京钢院待了十二年,占我全部生活的五分之一多。这十二年给我打下了学业的基础打下了实践的基础.打下了我今后成长的基础,或者说让我学会了怎么样做人和做事。

三、“两次死亡”“两次挫折“

我在太钢“死”过两次,也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

第一次“死”是1985年,我突然间休克,摔倒在水泥地上。大概四五十秒钟后醒来,醒来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比较远的地方摔掉的两颗门牙。我心想,太可惜了,怎么掉了两个门牙。(笑声)然后,第二个感觉是当其他人把我扶起来以后,我的整个脸都变形了,以前我长得还不是很难看,那次以后我就难看了。(笑声)

第二次“死”是1988年,公司组织高工体检,同事们做B超10来分钟就下

来了,轮到我时,四五十分钟过去还是翻来翻去不让下来。三个医院诊断我患了肝癌,第四个山西省最有名的医院检查我是肝癌后期,只能活三个月。当时我爱人一直安慰我,告诉我没事。给我开车的司机因为跟我比较有感情,回家路上把车开到了人行道上了。我感到很奇怪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没事,但我看到他眼泪汪汪的,我当时就想情况肯定不好。

这个消息传得很快啊,我到了家后,一拨一拨人都来看我,我当时的感觉就有点像告别仪式一样。我感觉不对就赶紧把我的两个女儿叫到身边。等别人走了,我就对女儿们说,这次爸爸凶多吉少,我跟你们交代一下,如果不行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去找哪个爷爷或者叔叔,哪些人你们不能找,我真做了后事安排。安排完了后事,马上就去医院。在去医院的路上,我要求司机专门把车开到办公室,打开所有的抽屉,对大家说:“这些是我多年积累的资料,是我的经验和教训,你们工作中会有用的,谁想拿就拿吧。”在场的党委书记和技术处长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掌声)

进了医院手术室,给我做手术的是上海军二大的第二把手,他们问我怎么样,我感觉进了这就像进了屠宰场,你想怎么宰就怎么宰。(笑声)手术做了五个多小时,我被送回到病房。当时麻醉师就叫我说:“王主任,你醒一醒……”他就把我的肝装在罐头瓶里拿来给我看,我看了后感觉人的肝怎么和猪的肝一模一样啊。(笑声)

人家说我1988年应该就死了,现在是超期服役十八年了,说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福我不知道,反正现在是没死。(笑声)这是我的两次“死亡”。

然后我说一下我的两次受挫,第一次是在1970年,我住在牛棚,种了稻田,挑了大粪,挖了山药蛋,接受劳动改造,历经的折磨和苦难曾经使我想“以死解脱”。当时我就想,可能要让我在农村干ー辈子了,所以我对人生的希望是很低的。后来,没有让我在农村,我当时就高兴地跳了起来。我想,原想可能呆在农村一辈子了现在能留在城市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次是在1986年,又是一次很大的挫折。这个具体的细节我就不讲了,我从主任工程师的位置一下子降到了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一抹到底,什么职务和待遇都没有了。当时,有人告诉我说:“王一德,你受的罪太多了,你干脆自杀吧!”也有人劝我:“你调走吧,调到武钢或是老家的杭钢,他们肯定会欢迎你的!”;还有人让我去告状但是,我都没有接受这些好意的劝告和建议,我决心专心致志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当时我想,如果我这一辈子能恢复个副处级,我就心满意足了。想一想当时是1986年,オ十年的时间我就能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又到了主任工程师,又到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更没想到还成了院士。所以我对人生的要求不是很高,我是能够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一些挫折的。这“两次死亡”和“两次挫折”,对我人生最大的教育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不管遇到任何挫折,任何困难,自己不要把自己打倒,永远要记住,越是遭受磨难多的人,越是要比别人做更多的付出,加倍的付出。我在最困难的时候,不让我工作,我就翻译资料,每天晚上翻译到两点多,翻译了几百万字的资料。现在想想,翻译这么多的资料对我很有好处啊,现在我想翻什么资料都是得心应手的,而且我的资料像图书馆里的一样,都有记录卡片。

另外,我也从不放弃自己。每次开会不管大会小会,我都坐在第一排,除非第一排都坐满了。为什么呢?三个道理第一是可以认真听,第一排是不能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是必须认真听的。既然开会,就应该从开会中吸取一些东西。第二是坐第一排可以参加讨论,这样就必须动脑筋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把自己积累的东西表达出来,便于提高自己。第三是坐第一排可以引起领导的重视,领导不会看最后一排,肯定看第一排,你只要三次坐第一排,领导就认识你了。这个也很重要的。所以,最困难的时候我都坐在第一排,人家都说,这个家伙情绪还挺高涨。(笑声)这就是我说的不能放弃自己,任何时候都必须充实自己。我感觉到,对一个人来说,机会不可能时时都有,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就要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充实自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但如果平常没有积累,即使有了机会也不行。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坐第一排的,都是好样的,肚子里拿出来的都是金条。(笑声)

我还有个观点,对于年轻人,现在有个想法,就是最好不投入就产出或者少投入就产出,世界上没有这个便宜。我经常这样教育我的孩子,必须注意自己的积累,要想积累,自己要经常付出,不要考虑回报,不要把付出和回报等量。我的哲学就是要付出,大量的付出。因为我的经历本来就很坎坷,我付出十分,有可能就来一分,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付出了总会有回报,付出多了,多少都会有回报的。我觉得做事一要勤奋,二要坚持。这样才会把事情做成、做好。第二点就是,对于任何挫折、困难都不要计较。我的挫折和困难比较大,但我从来没有埋怨过。我是把这种挫折作为人生的另一种财富进行积累的。我认为挫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我的意志和毅力。所以现在一般的困难对我来说都不在话下,在这些挫折中我也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个是很重要的。应该讲,从高中毕业我就情系钢铁,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结缘太钢。我的一生的结论就是情系钢铁、结缘太钢、一生无悔!今天能当院士,是母校培养的结果,也是太钢造就我的结果。如果没有太钢这块沃土,这个舞台,我怎么会有今天我很可能没有用武之地。

四、企业工作的“四点体会”

下面讲一下到厂以后的四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从小事做起,重视实践,用心做事。不要放过每一个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我一到工厂先当工人,第一天进去首先给工人烧开水倒茶,扫地,中午跟工人们一起吃饭边吃边聊,下午给工人们打下手。下班时把好多天积存的垃圾倒到附近的垃圾桶去。因此给工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说这个研究生一点架子也没有,还挺勤快。所以,我很快就跟工人们打成一片,也就马上让我上岗位操作。一般来讲,学徒工半年才能开轧机,而我第二天就上岗开了轧机。我就理论联系实际,把轧钢学的怎么样控制板型怎么样调整压下,怎么样控制张力全用上,这样我很快轧的钢板就比有些工人操作一年多的水平高。所以本来得当一年工人,我三个月就毕业了。当上了技术员又用学过的内容自己研究改进钢板的磁性均匀性。

我们有个项目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山西省一等奖,这个核心技术实际上是美国人1958年在一次生产事故中发现的。有一次,在生产中出事故了由于温度计坏了,炉子跑温了,那批钢烧到了一千三百七十度,钢都烧化了。他们认为不行了,钢肯定是废品了。结果轧出来以后,全部牌号非常好。什么原因呢?最后发现,取向硅钢必须高温加热。这个技术我们实际上1971年就有了,所以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就开始尝到科技成果的甜头。说实在话,当时我那么年轻,有个省里的一等奖,有个国家奖,那时激动万分啊,好几天睡不着!我从七十年代开始就有成果,七十年代出了四个成果,八十年代出了五个成果,九十年代以后出了六个成果,加起来一共十五个成果。(掌声)所以从小事做起,用心做事,重视实践,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体会,要在实践中培养不怕苦,不怕挫折,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这里面我讲一个例子。我有一次承担国家的重点工程用的材料,关键在于钢板的最后质量为了确保钢板质量,我一直在现场盯着,五天五宿没有回家。其他的人都睡觉,我就不睡觉。我不睡觉的办法就是凉水冲,我这个凉水冲感动了上帝啊,那些工人啊、现场的技术人员啊、领导啊那对我刮目相看,“这个家伙,行!”首先在精神上就感动了他们。

但是,出来的钢板还是不符合要求,颜色还是蓝的,而不是银灰色的。我就去找工人,想问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工人说这个里边流下水了,外面也查不出来。最后没办法被迫停下来,我就钻到炉子里去,看是不是里边有水。但是钻到炉子里也不是那么好受的,因为温度比较高,但不可能凉到室温以后才让你钻进去啊。差不多了就往里钻啊然后发现也没有漏水。没有漏水,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呢?我就沿着通气管道找边走边爬,一共有七八百米长吧,最后就找到这个管道出气口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二炼钢(氧气炼钢)输氧的阀门开了,氧气窜到那里面去了,钢板也就肯定被氧化了,问题终于找到了!

当时,我们的总经理就说:“这样的年轻技术人员能做到这一步让他在大会上讲讲。”我当时不讲,我想,只要解决问题就行,我到那出洋相干啥?到现在说不定就去讲一讲了(笑)。这个矛盾解决了,紧接着出现了钢板不平的问题。后来他们说有个老工人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正在家里病着。其实,他并没有病,因为与副班长有矛盾,在家里闹情绪呢。于是,我就亲自到他家里拜访问他能否帮我解决一下,他就同意了,但是提出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求自己说话算数,第二个要求一切听从他的指挥。我说这些都没有问题。我答应了以后就回去和厂长说,厂长听了以后很感动,因为我五天五宿没睡觉了,全部同意了我提出的要求。我就赶紧把这个老工人请过来,结果他不到二十分钟就调整好了,出来的钢板全是平的,我一下子就交了差了,交了国家的项目,这个项目又得了山西省的一等奖,我高兴得不得了。所以说,苦事是很多的。有些事情,你想要取得成绩,不用心,不下功夫是不行的。

下面,我讲第三点体会,就是搞工科的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特别是钢铁企业,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举一个例子:我在太钢主持五十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的时候,其中有个热连轧厂那是我们从日本引进的六十年代的二手设备,非常落后。我当总工程师的时候决定要改造它,但是当时引进这套设备的人中间有的人有不同意见,我就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外考察,大家看了国外的设备就都同意改造了。最后投产以后非常成功。所以说,这样一个改造的方案就得发挥团队的精神。你们大家可能都知道在现场要想挑毛病,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反对你的。所以想要实践一件事必须发挥团队精神

我过去有个做法也是北京钢院教给我的,我搞课题,首先到现场对每个班组讲一讲这次试验要搞什么,向工人们交代清楚这样一来,我搞试验成功的几率就会很高。到现在为止.经过我的项目总投资有一百几十个亿吧!花了这么多钱我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太钢。好在这么多年大的事故没出过。我有时开玩笑说,我花了这么多钱,只要出一个大的事故我就得跳楼或者卷铺盖回到老家了。因为没有出过大的事故,有工程的业绩,所以这次我很幸运地被选为工程院院士。

所以一个人必须学会把大家都团结起来,我现在还管着五个大的工程项目。我这个团队有几十人,我现在已经不做总工程师了,已经从总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下来了,但是我没有退休,现在是工程院院士,更不用退休了。工程院院士之所以吸引人最重要的可能也是不退休。(笑声)这么多的项目,一个人能行吗?我说大家都充分讲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都形成比较好的共识,我这个团队合作比较愉快,他们都非常尽心尽力,有很多优秀人オ。我为他们创造条件第一个,让他们出国,我现在出国很少,我说我在家里看着,你们出国。我以前出国很多,全世界的不锈钢厂我几都看过了,我说现在该你们年轻人出国了。第二个,我说给你们多弄点奖金,他们都很高兴。第三个,有机会的时候,我向公司的老板们多推荐推荐你们,把你们向上提一提。我现在就感觉到这个群体很好,我深深地感谢这个群体对我的帮助。

老实说除了工程项目以外,就我个人来讲,如果没有太钢这个群体,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如果没有太钢这么好的领导班子,如果没有太钢广大职工过去长时间对我的支持、太钢技术人员过去对我的帮助,没有太钢这个舞我能有今天吗?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我认为后天是最重要的,要靠我们大家自己。我的一个感觉就是,会做配角的人会做真正的主角。你不先学会做配角永远都做不了主角。我当副职的时候,我就研究副职应该怎么当,怎么能和正职搞好关系。因为研究了这个我以后当正职的时候也就明白了应该怎么和副职搞好关系

我比较爱动脑筋,爱积累。比如我很爱剪报.然后装订起来,用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我现在当了院士,有一次,在太原做一个关于环境的报告,而我是搞钢铁的,搞金属压力加工的,但是我是“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第一名嘛,人家就让我讲讲环保。好在我还积累了不少环保的资料,我就研究一下环保与钢铁有什么关系,发现现在钢铁发展有一个很大的趋势就是绿色钢铁。什么意思呢?我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绿色产品,二是绿色工艺,三是绿色系统。我详细介绍了绿色钢铁以及温室效应等内容,别人说这家伙肚子里多少还是有点东西啊,幸亏我以前积累了点东西。

所以,说到底,我还是感觉到,我当选这个院士完全是大家支持的结果。工程项目可以有大小,但都是群体努力的结果,没有一个是单体的。我们也一定要培养群体的观念。

第四点体会就是勇于实践,敢于负责。北科大机械学院有位教授在我们厂里搞一个项目,在现场试验失败了,结果有人就告到公司董事长那里,说该装置的原理有问题,董事长就问我“王一德,怎么回事?有问题的设备,为什么还要采用?”其实,这个设备的原理我是认真研究过的,根本没有问题。于是,我就召集了该教授、太钢设计院和现场有关人员开会,经过认真讨论,确认该装置没有问题。到底问题出在哪呢?我就让他们把图纸拿过来分析,结果发现,太钢有关部门没有按照图纸制造。这等于是把制造的错误加到设计的头上,可以说是个“冤假错案”。(笑声)于是,我马上把他们带到董事长办公室,与告状的人三头对案,澄清了错误的事实,使北科大教授的方案得以实现,得到了太钢上下有关方面的认可,目前,该成果已在全国各大钢厂推广。后来,该教授感慨地讲:如果没有王总,这个项目就夭折了。所以,搞项目敢于决策、敢于负责还是很重要的。

另外还有个例子,在我当总工程师期间有一次某厂的车轴钢出了点事故,受到铁道部通报批评,在公司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公司主要领导要求限期查清原因,整改。经过反复认真思考后,我找来了技术处长,谈到凌晨两点,我说你必须和我把这事弄清楚,于是,马上组织人连夜到下面这个厂里去,查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查完以后,发现原始记录作假,60%填的是假数据。下去查的人问我怎么办?“赶紧把原始记录打包带回来。”于是连夜用麻袋把一个多月的原始记录拿回了办公室,这可是证据。技术处长问我:“王总,会上要不要说?”我说“怎么不说?正是真相大白的时候,怎么不说?说!”最后这么一说,全公司一片然。全公司议论纷纷“不是技术问题,是操作问题,记录作假的问题”这仗,打得我兴高采烈!(笑声)但这样一来,我把底下两个领导得罪了,为什么?因为我查到他们头上去了。最后这事情就这么解决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事故。全国铁道部门现在有90%的车轴钢用太钢的,而当时我们还占不到10%。所以有时候就是要有这种敢于负责的精神。

五、给大学生的几条建议

最后讲的是对大学生的希望或者说是建议。我觉得当代大学生见多识广、知识面宽、脑袋灵活、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你们比我们强。比如计算机强外语强、还会开车,世界三大通用工具你们全掌握了。我们就不行,现在好多人劝我学开车,我就害怕出事故,我就不学。计算机我只能打开看看,还是不行。外语也是半吊子,和你们差远了。所以你们有很多优势我希望你们在学校多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你们的优势,培养实践的兴趣和习惯。

毕业以后希望大家能到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去工作,到生产一线去工作,去经受最基层的锻炼,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及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经受基层的锻炼,一辈子都要后悔,而且今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你设想一下,二三十岁到基层.你不怕丢面子你等到五六十岁再到工人那里去请教,面子就下不了台,所以一定要利用年轻的机会到一线。你们要重视学习,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要了解和熟悉现代化的钢铁工程、钢铁企业,多感受一些现代钢铁企业的氛围和熏陶为你们的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做好心理准备,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我这次来以前和我们管人事的部长交流了一下意见,他说来学校招聘时,往往问他最基本的东西,钢铁联合企业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最新的机电一体化、最新的技术有些什么?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哪些?许多同学连很基本的都说不清楚。最近报纸上有一个新闻,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面试问一个题“山西省会的名称?”大多数答不上来,有的回答“这个容易,网上查一下就行了”。(笑声)还有的“我又不是学地理的,干吗要知道这个?”五花八门。为此,《人民日报》对此现象发表了评论,认为大学生不应该这样,很不应该。我也有同样的感触,如果北科大的学生连现代钢铁的基本常识都没有,我认为是不行的。

毕业生就业以后,不要把眼前的待遇和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不要期望值太高,要从事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长远利益出发,优先选择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我不太赞成先到外企去,虽然现在去外企很时髦。

最后,我想讲一点是,要热爱钢铁,热爱专业,充分认识现在钢铁工业不是夕阳工业,而是充满了发展前景的,有灿烂前景的工业。现在,中国由钢铁大国走向强国,世界钢铁工业的中心正转向中国。随着这个中心的转移,创新的中心也将转到中国。实际上,我相信在中国搞钢铁工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希望大家到钢铁工业一线去,千万不要把钢铁工业的一线作为ー个人的培训基地,先屈就,后高飞,而是真正到一线去,那里会大有作为。哪一个领导不是从一线做起的呢?没有哪一个领导是跳跃式的,直接从部长开始的。哪一个领导是从处长直接开始的?没有,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最后欢迎大家到太钢,由于时间关系,太钢我就不讲了。太钢是很不错的企业,今年200万吨不锈钢新工程很快投产。六月底全面投产,到了明年全面绿化以后你们将看到太钢秀丽的景象。最近中央报道九家国有企业的典型,其中有太钢现在世界各地都知道有个太钢,十年以前是没有名声的。而现在韩国浦项经常派人到太钢参观访问,欢迎大家到太钢去实习,到太钢去就业。我相信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你们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现场问答

问:王总,您好!今天很高兴能听到您讲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有一种“听君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因为我马上就要工作了,对今后怎样去工作,怎样学习做人,我一直都在思考。今天听了以后,我觉得应该以一种很认真很踏实的态度一点一点来做事。但是我有一个问,您一直有一种信念,无论受到怎样的打击,您对事业的追求也没有改变,您对生活、对事业都充满了热爱,我很想知道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非常想向您学习,您怎么就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另外您能不能讲一下您怎样对待金钱、生活的,在您对事业的热爱的面前,这些都不那么重要了,我很想知道您是怎样做到的。谢谢

答:一个人,完全无私,我认为很难很难。我不是一个圣人,有我私心的一面,但是我对金钱看得并不重。我认为金钱太多了,危险太大。你得有保镖,你得经常防盗。(笑声)像我吧,说实在话两个孩子,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上海,根本不需要我,我现在就是老两口。老两口,老伴退休了,我跟她讲你就把身体弄好就行,我回家有饭吃就行,其他一概不要。所以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对事业的追求.我认为对事业的追求带来的精神快乐超过一切。

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会非常开心。我住牛棚的时候,看守我的是两个人。其中一个对我很照顾,他的家在农村日后来有困难找我,我就尽力地给予帮助。我做了回报,我心里就非常高兴有钱上哪花去?我现在在太钢钱没处花去。我吃小灶,卡一塞,两块钱。我吃得还很少,有人给我开玩笑,“王一德是投入少,产出多。”(笑声)我晚上吃一碗小米稀饭,山西人爱吃小米。最多炒两个菜,一个素菜,一个炒鸡蛋。早上,我还不能喝牛奶,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笑声)不适应。所以我的消费水平就很低,我要那么多钱干啥。我的成绩主要是在事业上,在工作取得的成绩上.在帮助别人上我这不是唱高调,我是实实在在这么做的。

所以一般的那些工人有事,他们愿意找我,因为我比较平易近人为什么平易近人?我了解老百姓的艰辛,我知道他们的酸甜苦辣,我知道当一个工人是多么的困难,当一个老百姓是多么的困难……说穿了是山西的小米和面条养活了我将近40年。(掌声)说起来是大道理,我确实是这么感受的。

我喜欢想事儿,喜欢从中寻找规律,学点东西。我对生活要求不高,我住14平米的房子住了10年。14平米的房子,4口人挤在一起。为了让两个孩子学习不准看电视,看完新闻联播后,我看专业书,这样度过了整整10年,我的两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学习,爱看书的习惯。我的深刻体会:小孩,最重要的是小学时期就养成爱看书的习惯。我还有一个体会,女孩子,一旦进入前几名以后她就不愿意.也根本不会掉下来,管都不用管。后来房子大了以后,我在这边看电视,她在那边照样看书,我的两个女儿,一个哈工大毕业,一个上交大毕业,都能靠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不需要我任何帮助,我很自豪。

问:王院士,您好!我是学热能的,我很高兴听到您的讲座,我的问题很简单,我想问您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不去较艰苦的地方,大多数留大城市,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对您教育子女的方法非常感兴趣,能能交流一下?

答: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多数是独生子女。我认为独生子女有他的优势,见多识广,接触面宽。但是很致命的一点,父母呵护太多。我是不主张父母呵护的,呵护多,包办多那他们的依赖性就强,独立性就差,走向社会以后,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去适应。要从父母的呵护中摆脱出来,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我建议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父母不能代替,你必须自己去完成。

第三条,你必须多参加社会活动、群体活动这个也很重要,我很赞成在学校里多少承担一些班干部的工作。我的两个孩子老二在上海交大做过校报总编。她有了总编的经历,她在上海根本不需要我帮她找工作。照理说我也应该很呵护,但我从来不呵护。有时候她打电话说:“老爸,我要干什么事了。”我说:“行吧。”如果有点不对路,我就说:“这个事情还要稍加考虑。”所以我说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对独生子女非常重要。我们公司有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说他不需要锻炼。我说:“对不起,不需要锻炼,回去。”(笑声)

问:王院士,您好!我想请教您两个问题,第一个刚才您说了,中国钢铁行业前途是不错的,我想请您具体讲讲它的发展前景。第二个问题,咱们中国的钢铁行业在世界的钢铁行业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谢谢!

答: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现在钢铁行业最先进的东西都在中国。这是我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不足的是在前沿技术、在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的掌握上不如人家,这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你到宝钢去看,到鞍钢去看。我最近刚从鞍钢回来,鞍钢设备的更新率已经到了90%。宝钢的更是全新太钢的85%。我们钢铁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有两点我们还不如人家。有一点,就是我刚刚讲的,就是技术。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在关键技术的掌握上,我们还不如人家,我们还在加紧追赶,所以徐匡迪院长提出来,随着钢铁工业的转移,创新也将转移到中国,创新就是核心技术的转移。第二点差距,我们现在整合的力度、高度集中化的程度比不上人家,我们中国钢铁企业一千多家,国外哪有这么多?我们现在是小企业很多,怎样整合钢铁企业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有我们的国情问题,有我们的体制问题,有我们的技术问题。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我还是回答了你这个问题。(热烈掌声)

本文收录于《校友讲坛》第一辑(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