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学生、创新教育
人物介绍
董元篪,男,江苏昆山市人,1946年9月出生,1996年-2006年任安徽工业大学校长,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冶金物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冶金工艺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和工程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董元篪校友1968年12月于北京钢铁学院本科毕业并参加工作,1985年6月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87年-1988年作为客座研究人员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工作,1991年12月晋升为教授技术职务。
董元篪校友多年来一直从事钢铁冶金工艺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又拓展到冶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研究领域。在含砷铁矿冶炼脱砷、金属熔体的热力学、铁合金脱磷等以及冶金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获得国家教委、安徽省和原冶金部等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安徽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1984年以来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200余篇。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5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访谈内容
大家好!
今天我不是来做报告的,我也不擅长做报告,而是来敞开与同学们聊聊的,与同学聊天我非常喜欢。我先做个主发言,大概四十分钟,然后咱们交流交流。我的发言讲两个问题。
魏先生的百年华诞要搞庆典活动。魏先生是我读研究生、博士生时的导师。第一,我先讲一些师从魏先生的体会,这些事对我后来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二,现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出一些人才,这些跟现在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有什么关系?我想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德高望重严谨科学一一谈魏先生的品质
魏先生年纪很大了,他德高望重,全校上下都对他很尊敬。我本人是冶金物化专业的,当时叫系。从系主任、老师到学生,见到魏先生都是毕恭毕敬的。当时没现在这么好的通信条件,教研室的老师告诉我有事要见魏先生,只有每天下午3点钟才可以,其他时间都不行。我是按这个去做的,当我的博士论文快完成的时候,讨论问题多了,也还按这个原则。去了之后也不敢讲话,魏先生就感到很纳闷:“我是你的导师,你有问题也不跟我说,怎么回事?”“您威望很高,年岁偏大,只能规定的时间来。”当时魏先生说了一句话,令我很感动,“你是我的学生,你什么时候来都行。我这些规定都是对我的同事,不是对我的学生的。”当时我们住在五斋宿舍,宿舍条件跟现在没法比。我们宿舍也很乱。魏先生到我那去了三次,当时很少有老师到学生宿舍去的。我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呢?老先生在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与学生深厚的感情。在我工作的学校,我是第一个博士,1991年就提了教授,后来又做了校长。学生也不太敢见我,我就把魏先生的这句话告诉他们。“你是我的学生,你什么时候来都行。”最重要的是搞好教学,带好学生,这就是我工作中第一重要的事情。我跟学生感情好还有一个原因:我做了很长时间学生,我从小学一直到38岁都是学生。当好一个老师、教授,与学生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学校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人才培养上。
魏先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也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当时学校有规定,所有的博士论文必须用手写,不能打字。数据都是用计算器按出来的。冶金的数据量很大,作为北科大第一批博士,当时要求也很高,而且又没有标准。我念了四年博士,还是第一批最先答辩的。就是这—篇数据量很大的论文,其中抄错的、算错的,魏先生都改正了。当时,我十分紧张,魏先生两个礼拜的时间,把所有的错误都改正了,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这给我今后的工作起了很好的榜样,我必须认真,一丝不苟地当好老师、带好学生。但后来当校长,我的教学工作还是受到一点影响,现在不当校长了,希望回到教师岗位上能做得更好。
作为教师,这两条也是最基本的。一是学风严谨,二是对学生要有感情。最近国家也在强调学生虽然是被教育者,但他们也有合法的权利,要尊重他们。新的管理规定赋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都是非常明确的。
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讲讲魏先生的品质。魏先生受到北科大上下,乃至全国冶金界的尊重,与这两条是分不开的。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书育人观念——谈培养人才的体会
第二个,我当了这么多年校长,对教学也有一点体会,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一些看法。现在我来谈谈,其中不妥之处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质的变化不多?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不到位。现在关于什么叫创新,什么叫创新教育的讨论很多。这些都有国家标准,在这里,我想谈谈怎么做好我们学校自己的事情。对学校,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教学改革,二是教学评估。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涉及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思想素质教育,学校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要整合,既要拓宽,又要整合。假如不能拓宽整合,学生没有时间,何淡素质教育,何谈能力培养,何谈创新教育?课程是一个基础,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上课的,所以摘好课程改革就十分重要。
我就从冶金学科方面谈谈。这几年钢铁工业发展这么快,从根本技术来讲应该进入革命性的变化。现在的教材肯定跟不上这个变化。假如不能把新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谈起?再者为什么传统要改革,这个道理怎么讲清楚?冶金的原理几十年没变,工艺在改变导致结果在改变。那么到底应该讲什么,讲多少时间,留多少时间给学生,应该好好思考。这都是教学改革的内容。这些都是老一套,但你要赋予新的内容,就是新的一套。人的问题、钱的问题都是老问题,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就看它怎么提升。就像你穿双鞋,今天是布鞋,明天是皮鞋,后天就是名牌了,这都是你发展了。过去改革的动力不足,现在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是一个强劲的动力。你们都应该好好思考。今后的社会是竞争性社会,除了搞好基础,你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绝对非常重要。像北科大这样的工科学校,很多能力来自实践,必须要有很多的实践过程才能提高你的创新能力。现在教育部提出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也是一个机遇。
第二点是评估。2004年接受了水平评估,我们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得了优秀,学校花了七年时间从“合格”校升为"优秀"的学校。评估里有几条对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是有用的。评估也是一种考试,我们应该做到20%的精力用来应付考试,80%的精力用来自身的提高。不能100%的精力用来考试,等评估结束一切都原样。评估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是相当有帮助的。评估里有条规定:学生要较早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较早进入实验室不是对三年级学生,而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要进入实验室。还要求教学实验要有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有创新型实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就是把传统的接受知识变成自己怎么学习知识、T应用知识。第三个评估要求实验室开放,学生们都可以去,这就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实践的机会。主动的学习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还有一点,评估期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大大加强。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大力加强本科教育,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但名牌大学容易重视科研,重视研究生教育。其实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应该予以充分重视。还有一个好处,现在重视创新教育,评估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高度重视。予以高度重视表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项经费,虽然给每个学生的钱不多,但你可运用这些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希望同学们珍惜。你们也不要小看这些小发明、小创造,这是对你的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锻炼,我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加。我们学校学生申请专利已有五百项,批准的已有一百二十多项。我们的学校排名在二百以外,但挑战杯竞赛中我们是50名,我们学校是两届挑战杯发起单位。
刚才说的评估也好、改革也好,那是主渠道,现在再说的是第二课堂。用好主渠道的同时,怎样用好第二课堂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一课堂会使学生枯燥,而且第一课堂往往专业面很窄。第二课堂不仅专业面宽,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交流。
这就是我想讲的关于创新教育的想法。现在讲个具体问题,强调了创新能力的提高,一定要搞好创新能力与扎实基础的关系。掌握好基础这是-切的关键,创新教育不是要学生不要好好学习,还是要好好学习打牢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你才能发现问题。有一句话叫:“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没有准备好的人,即使机遇到你身边,你都不会看到,机遇就会溜过去;准备好的人,就会抓住机遇。不是他这个人的运气总是这么好,而是他总是准备得那么充分。所以同样的事情来了,他能抓住,而你却抓不住。我想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也大概就是这样。假如你能把基础抓好了,当你在科研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这个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想就来了。没有基础,就发现不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打好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当然,社会中也有一些人靠的是突发奇想的,但是我认为在真正的科研中这个的几率是比较小的,至少在我们的这个科研方面是这样。(热烈掌声)
现场问答
问:董校长,您好!我想问问您,在大学这个阶段,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次回来,您觉得母校哪里的变化最大?谢谢您!
答:我上大学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全校都停课。但是,我还在北科大上了六年半的研究生,前两年是硕士,后四年是博士,后四年我是跟着魏先生的。北科大本身的传统是非常的纯洁的。五十年校庆时母校提出了8个字:崇尚实践,学风严谨。我觉得这八个字提得很贴切,符合咱们北科大的办学传统。你们的杨校长,是我在研究生时的同学。在北科大五十年校庆的时候,我对你们的杨校长说:你这五十年的校庆,有两个收获。第一个收获是,北科大的上下,包括北科大内外的校友凝聚力增强;第二个就是学校总结的这八个字。现在来讲变化,从外观上来讲,学校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刚才在来的路上,我跟团委的同志说,我在北科大生活了整整十二年。正是因为我在北科大生活了十二年,感情很深。当我离开北科大后,只要我一到北京,我哪也不去倒就住在这栋楼,这栋楼以前好像是叫培训公寓28栋。以前这里的条件是非常的差,但是我愿意住在这里!但是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走到那里了!这都是一些外观上的变化。从内在来讲,我觉得北科大最不容易的件事,就是坚持做学问的作风。我上次开玩笑地讲,北科大的老师很有绅士风度,北科大的老师都一门心思地做学问。我在我自己的学校的时候也讲,说我在北科大上研究生的时候,图书馆是满的,而且教师阅览室也是满的!我们现在高校图书馆是指学生阅览室,这个还不够!原来有一段时间,学校各个方面有所好转以后,咱们这些优势学科,不是重点学科,不是重点实验室,从这个方面来讲有点淡化了与企业的联系,但是现在这个方面最近有所加强,这是我-一个很深的体会。我们现在的北科大的毕业生到企业的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因为我自己的学校与企业联系的较多,总感觉到咱们北科大的毕业生到企业的较少。刚才团委的郭老师问我现在的企业怎么样?我说现在的企业都很好啊。他说企业要不要人啊?我说要人啊!我感觉到最近,我们的徐校长正在加速与企业的联系,他亲自带队,到几家大的钢铁公司去。我觉得我们的钢铁行业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就拿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表现得都还算可以!他们现在的收入也不算低。(掌声)
问:董教授,您好!我想问一下,能否谈一谈您对适应性的看法,还有就是您认为现在的高校工作者,应该怎样对待素质教育、适应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您觉得应该把适应性教育放在什么位置?
答:现在对适应性还是有一定争议的!现在有人讲大学生本科教育是种通才教育,是毛坯教育,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到工作岗位工作,需要学一段时间。继续搞,研究生也要到工厂实习一段时间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但这只是一种的说法。适应性教育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打好基础,你的基础好了以后,你适应面必然宽,现在是打好基础、淡化专业与拓宽专业"三位一体”的时刻。现在的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不同的,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较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这个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不但要在他毕业的时候拿到他的毕业证书,而且还要在他的职业教育学习完成后获得职业证书,然后去了企业就能直接上岗!我们说你们大学生本科毕业以后,未必能一到企业就能直接上岗,但是你的后劲还是要比他们的大。打好基础后,第二就是要拓宽专业。现在学校培养的人与企业所需要的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你就拿我们冶金专业来说,从炼钢、炼铁到钢铁冶金,现在又到了冶金工程,这个还好说,这几个都离不开冶金,人家都还认可我们。即使这样,作为企业来讲,要的是炼钢的,就不要你冶金工程的。但是作为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来讲,你去企业既要能干这一行,又要能干那行。现在都强调企业的整体实力,以及企业设备的整体优化。作为一个本科生,也不能要求你毕业到工厂,就能马上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职工。你还需要实践,这与基础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你到我的工厂来能干的好,就留下;不能干就离开,这就是蓝领。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共有两条出路,-条是研究型的,你可以以后上研究生,去研究所:一条是教育型的,你可以到企业去,到了岗位后,再提高。这个问题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掌声)
问:董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从科研方面来讲,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一定的成果,那我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现在年轻人的急功近利心理还是比较严重的。本人认为做科研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应该来说是一个相当长的行为。你看看你们现在的老师,几乎都做了几十年,甚至有的已经做了一辈子,成就是有过程才会有的。我觉得做科研的几个基本条件是:足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等。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觉得,作为我们钢院的学生来讲,脚踏实地一步步往前走是最重要的。我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是今天-毕业,就想要自己搞一个什么课题,要到国家拿-一个什么课题。今年没有申请到就有想法,说我因为是年轻没有人支持我,明年没有申请到,就说有人在搞我。这样搞来稿去,反而到时候自己还是一个都搞不到!科研工作,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很高尚的工作。没有搞过科研的人,一听到某人是一个搞科研的,就会觉得这个人搞科研真是不得了。但是,真搞科研的都知道,在实验室什么活都要干,连在厂里技术工人都不要干的活,脏活、累活你都要干,都要自己干,你必须从那些小事情干起,这个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我觉得还是要提高一下综合素质,例如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刚才我说了,机遇是为准备好的人准备的。所谓准备好就是这样子的:同样的分析结果,不同的人不同的把握,他可能得出来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创新点。所以我感觉要提高一下自己的综合素质,要耐得住性子,要知道理想与现实是怎样结合的。假如你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话,我本人感到,对你的思想调整适应工作会有一定的影响。(掌声)
问:董老师,您好!您是冶金出身的,听刚才您的讲话中谈到您与企业的联系比较多,而且您去过鞍山,你觉得鞍钢的钢铁工业的发展的前景怎么样?你觉得现在的中国的冶金行业的前景怎么样?你觉得现在的企业更需要哪种人才,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答:鞍钢我还是不太了解,我对马钢、宝钢是比较了解的。中国的钢铁工业应该是以国有的大型、特大型的钢铁企业为主。中国国有的大型特大型企业,现在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装备水平也是国际一流的。但是中国的问题在哪?就是反差太大。那些民营的、乡镇企业、小高炉、小电炉比比皆是,这就是与国外的差距。马钢、鞍钢和宝钢与国外是没有多少差距的,而且有些我们还领先呢!但是河北省的有些小厂,差距就大了,他们的水平可能是我们国家60年代的水平,这是我讲的一个情况;第二个情况,我更要讲的是,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这些钢铁。如果中国不需要这些钢铁的话,那么我们这些钢铁出身的人就会很痛苦。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这些钢铁,我本人认为,目前来说,还是需要的,而且还要维持相当段时间。现在中国钢产量占到世界钢产量的三分之一,大概超过了世界三大产钢大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之和,2007年可能要超过四亿吨。国家发改委认为钢铁生产量过大,已经不需要这些了。但是行业协会认为,这是需要的。协会认为需要的最大理由是钢产量是高了,但是中国钢的积累量太少,跟美国和日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中国原来的产量低,所以钢的积累量很少。这就是产量的情况。但是现在的钢铁工业,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个以品种质量为主的时期。现在品种质量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没有完全解决,又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新的时期是以资源能源环境为主的。这个时期又为钢铁工业设定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格局。现在国家要求,降耗百分之二十,要实现循环经济,要实现零排放,那么这里的可做的事情就多了。中国生产四亿吨钢,要产生二三亿吨的废渣,要把这些废渣也要变成资源,不能变成废弃物污染环境危害人民。把废变成宝,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技术的,有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再说能源,中国的水资源的储量,人均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的钢铁工业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八倍,这个量是一定要降下来的。现在北京的水很紧张,需要南水北调才能解决水资源的遗乏问题。另外,企业是喜欢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这个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现在时髦喜欢研究生。但是我感到假如从基层做起,本科生也很好。现在的本科生到了企业,也要上研究生。我估计,很多到宝钢的、马钢的、鞍钢的炉长、工长都是研究生。到底是需要本科生还是需要研究生呢?这个是不好讲清楚的。为什么呢?我想在工厂一线干活,本科生应该就足够了。但是现在确实喜欢研究生,研究生的竞争能力比本科生强。我们说不为学历,但是真正做到不为学历是很难的。你来求职,你说我一下就能评判你能力高低,这是不可能的,学历就是一个较好的硬指标。但是,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在本科毕业就去了企业。我刚才与高老师讲,我们学校开招聘会,我们是不准研究生去参加,因为那是专门为本科生搞的。研究生因为相对好找工作,就让他们自己去到社会上去找自己的工作,但是要想完全杜绝,也是做不到的。他们真的去,我们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让他们去,我们希望那个招聘会是为本科生开的。(掌声)
问:董校长,您好!您在作为一名校长以前,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您在担任校长之后,作为一名领导从事教育工作,我想问一下,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您是怎样进行转化的?您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有什么变化?您可以说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学家,我想问一下,您觉得在人生中,哪些因素对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答:我现在作为校长,对学生感情比当教师的时候还要深,因为校长的责任就是把我的这么多的学生培养好,让他们到社会上能够做出他们自己的贡献。所以每-次给学生发毕业证书,我都感到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但是,当校长以后跟学生的交流,与当老师相比,难度就有点大了。你别看学生在网上骂学校、骂校长,要是你真的去了,他们不愿意与你交流。我要是以座谈会的形式谈谈还可以。当教师的时候,我到教室去看看他们,他们是很高兴的。但是,当了校长以后,就不一样了。因为校长有一个问题,他是一个官,辅导员看见了,马上就会说:“校长来了,同学们起立!”还有一次,我刚当校长不久,被我们学校的学生工作部批评。有一次,来了些客人,就是些国外大学的校长、领导、教授,我感觉到这些人都很愿意与学生聊聊,所以就直接把他们带到学生宿舍去了。但是他们就批评我,说:“你不先告诉,我这都没有准备。另外,你又不了解情况,把那些喜欢发牢骚的学生放在前头,这对学校是不好的。”但是,我没有一次发现有同学说学校的坏,都说学校的好。素质很高嘛!客人来是一回事,如果我一个人去,我还是希望学生敞开心怀跟我聊聊。我记得闹“非典”的时候,跟学生交流就像今天学生提问题一样,但其他时候,学生很少反映问题。我当教师的时候,我们教研室与毕业班的同学开一个座谈会,那学生也很敞开。对于这个,我觉得倒不是本人的心里有什么变化,而是这个岗位的变化,所以有时候感到很无奈。我当教师的时间很长,在当校长之前,我没有当过任何一个干部,所以开始当校长的时候有点不适应,后来时间长了以后还是适应了。(掌声)
问:董校长,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问您。第一个问题,您认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还是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第二个问题,现在大学生考研有两种,一种是本科毕业以后就考研;另外一种是,在外面工作几年以后再考研,您能谈谈对这些的看法吗?谢谢!
答:第二个问题我只能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还是先工作两年,然后攻读研究生比较好。但是现在有很多条件的限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企业内,工作两年就想考,企业是不允许的。虽然已经敞开了让你去考,但是你在我这,我至少要与你签五年的工作协议,如果你两年后就走了,那就是违约。违约后,你要履行违约的责任。但是我本人感到,两年的锻炼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研究生主要还是要培养一种科研的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你有一定的经验以后,对这个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有好处的。从学校到学校还是太单纯了一点,有时候还感悟不到,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现在要求的是专业的广度,要求知识面比较广,要求拓宽专业,但是拓宽专业并不是不要求专业的深度。二者的关系是,一个是要面宽,一个是要基础扎实。基础好了以后,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假如你的专业基础不扎实的话,你专业知识的广度也不可能实现。所以现在,就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或者说是拓宽专业。深度绝对与你的基础有关,基础不好,是没有办法深入下去的。(热烈掌声)
本文收录于《校友讲坛》第三辑(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