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人物访谈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徐匡迪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的国家

人物介绍

徐匡迪,男,汉族,1937年12月生,浙江桐乡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美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徐匡迪是我国著名钢铁冶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10月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3年7月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03年4月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07年8月当选为日本钢铁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2006年9月获瑞典国王大十字司令官勋章、德国友谊勋章。

1954-1959年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在校期间曾任班长、团支部书记、总支委员、校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校学生会副主席兼军体部长、北京市大学生合唱团成员。1959年毕业后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助教,上海工业学院教研室助教、副主任,上海机械学院助教、讲师,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副主任、主任、教授,瑞典兰赛尔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经理,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髙等教育局局长,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主持常务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5年2月24日任上海市市长。1997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班学习。1998年2月17日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上海市市长。2001年12月起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2002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2006年6月再次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


访谈内容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回到母校与大家交流。刚才,我看了新建成的冶金楼,备受鼓舞,感到无比兴奋。我想,今天能够到母校来,讲一点自己在学习、工作上的思想和体会,主要还是得益于母校老师对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热烈掌声)

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作为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成员,我有机会对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想,北京科技大学的师生一定也很想对此有更多的了解,什么叫自主创新?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第一,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第二,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

自主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形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支撑,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

到2006年底,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20万亿人民币,人均总量当时已经超过了1900美元,按现在的汇率算,应该超过了2000美元。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已位于世界前列,比如,原煤23000万吨,原油18000万吨(同时我国也进口了14000万吨),乙烯14100万吨,化肥5300万吨,水泥12000万吨,粗钢42000万吨等等。

2006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达到了728万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文化大革命以前,尽管西方国家的汽车已经普及,但中国汽车保有量还不到700万辆。现在,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除了国内年生产的728万辆之外,年进口还有200万辆,即每年大概有900万辆的汽车购买力。当然,像冰箱、空调、彩电和手机等,产量很早已是世界第一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承办了一届世界桥梁大会,中国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极大的尊重。在过去的15年.我国共修建了近15万座桥梁,总长度达8300多公里,平均每年修一万多座桥,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四川宜宾以下长达2700公里的长江干流上,已经建设了六十多座大型桥梁,其中最长的是苏通大桥,长达8公里。1958年,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时候,曾经诗兴大发,感慨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时正值武汉大桥建设时期,总设计师是苏联人,总工程师也是苏联人,连钢材,甚至高标号的水泥也是从苏联买的。这些材料国内还不能生产,必须进口,而现在,这么多的桥梁建设和设计者都是中国工程师,所需的钢材全部是自己生产的。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进行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城市化。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一个农业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人口比例只有12%,由于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起步很快,到1959年,城市人口就已经达到了20%,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工业化已经开始。文革期间,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比例退回到18%。文革结束后,随着落实政策,大量人口进城,特别是1992年之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速度每年以1.5%递增。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它意味着全国每年都会有1900万的农村人口变成城市居民。

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的斯蒂格里斯教授就讲过,21世纪,世界将有两件大事:一个是美国的高新技术,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因为中国每年城市化增加的规模就相当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如果自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这条线以东,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0%,但是人口却占到84.3%,而广袤的西藏、新疆、河西走廊以及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干旱荒漠、戈壁等地方,其自然条件不能承载大量人类居住。

中国工程院城市化项目战略研究的结果表明,到2020年,农村将有3亿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有关统计显示,到2020年,城市人口有8.3亿,农村人口有6.2亿,中国成为城市化国家,此后城市化平缓下来,因为中国的农村,不是美国的大平原,也不像欧洲大陆地势平坦。中国的农村,很多地方都是山区、丘陵地带,七山一水二分田,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经济,所以农村人口比例还将相对较高。在北欧,如丹麦,挪威等,农业是小农场经济,中国的情况与其十分类似。

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我们称这时期为一个国家重要的转型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比如说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省和欧洲的芬兰、爱尔兰,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转型,于是经济就出现了持续地增长。而南美洲的墨西哥,亚洲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他们还是靠廉价劳动力,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实现经济的科学转型,因此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所以说,对外开放,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持续的增长,最终还是要靠经济的成功转型。韩国是1979年才实现了人均收入1000美元,巴西则早两年,1976年就实现了人均收入为1000美元的指标,然而,韩国1987年实现了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指标,巴西则是1985年达到了3000美元的人均指标,所以巴西并不比韩国落后,因为那时两国都是依靠引进外资以及廉价劳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但是到2002年,韩国人均收入达到了10014美元,这还是在韩币贬值以后,要是不贬值的话,早已超过20000美元了。而巴西呢,折腾了20年之后,人均收入不是3000美元了,反而变成了2600美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的技术全部是外国的,没有自主创新的产业,就像桑塔纳汽车,原先是在巴西生产,后来落户上海。而巴西现在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是从甘蔗的渣滓中提炼乙醇,用以供应汽车对汽油的需求,而汽车的研发技术还是别国的。

以上说明,科学技术要远比自然资源重要得多,全球十大富国占有的自然资源不到1%,而最贫穷的国家基本上占有近1/3的自然资源。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不缺水,不缺矿藏,不缺石油,但是他们的科学技术不行。美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他们的财富80%以上来自于科学技术,所以说科学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全球科学技术的产权,发达国家占了98%,资源缺少还可以进口,然而科技的缺口就不可能单单从进口上来得到满足了。

因此,经济要发展,第一要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以投资资本为主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我国目前的投资拉动约占40%。经济的增长不是靠扩大规模,而是增加新的增长点;第二,不再以廉价的生产要素和成本为主,而要转变到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劳动者的素质为主;第三,不能再以市场换技术为主,通过自身的市场优势获得外资的更大投资.应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

二、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

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分为五项:第一,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第二,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我们国家竞争力的薄弱环节。实际上对比一下韩国、我国的台湾、日本和芬兰,也就是在某一方面较为突出。比如说韩国的三星、LG,我国台湾省在集成电路方面也有自己的突破,成为了全世界的一个芯片集中生产基地;第三,生物技术要迎头赶上;第四,加快空间和海洋技术的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第五,加强基础科学和能源的研究。

1.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

大家都知道,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清洁和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这是我们21世纪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技术。受控核聚变发电可能会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一个试验堆将建在法国,中国参与其中并投资10%,研究的项目是从海水中大量提取固有的氘转化成氚,通过核聚变,产生氢气。海水中含有极为丰富的氘,一立方米海水中的氘大约相当于40加仑汽油的燃烧值。这一提取和转化技术,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和英国等都在积极地探索。

太阳能、风能也是新的能源来源。太阳能清洁卫生,但是必须考虑一个能量密度的问题,比如说你用秸秆来燃烧发电的话,因为秸秆来自太阳能,同学们想一下,建造一个功率为5万千瓦的小发电厂,只能供一个县城使用,但是它要求周围10个县的秸秆都供给它,才能正常发电。然而这么多的秸秆怎样运输,而且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又该如何计算?显然,使用这样的能源是不划算的。煤矿比较好,因为它的一个年产量可达几百到几千万吨,而且可以长久地供应。风能和水能也是这样的,水能只能用在落差大的江河。太阳能可用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等长年不下雨的地方,那里太阳光照比较好,而且更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避免了拉电线等情况。从长远来看,汽车燃油也许会被以氢为代表的能源来替代,但是氢能源也要解决一个不通过化石燃料来提取的难题。现在的氢提取技术是煤发电,电又用来电解水,产生出氢来,这不是一个经济的过程。不过还是有好多方法的,下面我会讲到。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六个核电站,功率都是在百万千瓦级的。现在的核电供应总量还不到总发电量的1%,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4%-5%。有朝一日核聚变技术的成功,将为我们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前面讲到能源,下面再讲一下环境。全国大约40%-50%地区缺水,大概有1/3的人口得不到清洁饮用水。原因在于河流被污染或者藻类的疯长破坏,比如太湖流域的亚硝酸盐和过营养化,我们的农田也存在过度施肥现象,土壤中氮磷随雨水冲刷流到河流后就造成了河水富营养化污染。

我国目前有七大水系,从北面的松花江到南面的珠江,除了长江和珠江有70%的水可以作为饮用水外,其他河流均水质堪忧。

国际上有个罗马俱乐部,他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十分忧虑世界到底能不能永远发展下去,他们出版了《地球发展的极限》一书,认为地球的发展是有极限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极限在一点点地扩展,技术提高了就可能导致原先的极限不再存在。但是他们给出的发展和污染关系图还是得到了广泛认同。青藏高原至今仍是蓝蓝的天,朵朵白云。到了夏天,山川很绿,到处有藏羚羊和耗牛等,非常优美,但是那里比较穷。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污染随之增加。待到实现工业现代化后,基础设施完善,钢材、水泥等需求量大大降低,污染就降下来了。

温室气体的排放最近也是热门话题。碳的排放确实是个问题,我国和印度都在发展,排放量都很大。现在中国碳的排放量位居亚洲之首,如果照这样下去,2020年就会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的第一大国,现在美国的碳排放量只是我们国家的四倍,而我国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成渝地区都是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山西省、陕西省、东北等好多省份为什么没有酸雨呢?因为这些地区有沙尘暴。沙尘暴呈碱性,遇酸中和,所以就没有了酸雨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沙尘暴也是有好处的,解决了北京地区的酸雨问题,不过北京的周边地区也还有一些酸雨地带。另外,沙尘到了海洋以后,提供了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进而带来了浮游生物的繁殖,又进而哺育了许多鱼虾的生长,以后的这个区域就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渔场。比如说,我们的渤海和东海沿岸,以及长江出海口的渔场都是这样产生的。

除此之外,还有大气污染。乘飞机在北京的上空拍下的照片,在3500米的高空,天是蓝的,晴空万里;到1500米的时候,就不那么清楚了;到500米时,就是灰朦朦的一片。在地下也许并不能感觉出来,但是你到一个比较高的地方,像电视塔,或者香山上看去,就会发现城市其实是很模糊的。照片里,北京像被锅盖包裹起来似的,始作俑者是气源胶,汽车的尾气不完全燃烧后排放到500-600米的高空,因为气温下降,它就会在凝聚固化,形成直径在10微米以下悬浮粒子,这也是当前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采取4R策略。Reduce,所有的原料尽量少用;Reuse,瓶子,包装箱等都要实现再利用;Recycle,玻璃、钢铁、有色金属等都要重新加工利用;Remanufacture,这是美国在海湾战争时候发明的,因为所有的机械元件,磨损很厉害,按照过去的方法,要返回到修理厂进行更换,后来改用等离子体等表面喷涂,就可以在原地进行修复。我国一位某装甲兵学院的科学家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使我军坦克的出勤率由原来的70%提升到了90%,最近,他又在山东成立了一个再制造研究所,一年可以翻新大概500多万台汽车发动机,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我们的原料消耗,该工程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这种措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不必再重新熔化和制造。最近我国制定了新的原料生产和节约规划,在钢铁冶金方面,着力优化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建设一个年产800-1000万的钢铁厂,它的装备水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除了生产优质钢材外,还可以消纳大约20万吨的废塑料。大家都知道,废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是很令人头痛的,埋在地下很难降解,燃烧又会产生致癌气体二恶英,所以人们暂时拿它没办法。但因为该有毒气体在800-1000摄氏度时最易产生,所以把它放进高炉或者焦炉里,这样就不会产生二恶英。除了塑料之外,我们还可以吸纳一百二十万吨的废钢铁。我国钢铁报废到2015年会进入一个高潮,因为小汽车进入家庭,在2003年有一个高峰,到2015年就会因为报废期和油耗太高而禁止使用,产生大量的废钢铁。另外电冰箱和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差不多也是十五年更换一次。废旧钢铁回炉冶炼可以节省大量的矿石和还原剂,其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收集起来,还可建一座120万千瓦的电厂。利用炉渣可加工水泥,建成一个年产130万吨的水泥厂,而不用再从山上开采石头。我们希望建设这样的钢铁厂.来实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钢铁工业的愿望。所以首钢迁往曹妃甸,我校冶金学院王新华老师将担任总工程师。

2.制造业和信息产业

当代世界科技有四大发展趋势,第一是绿色制造;第二是高新技术应用,例如复合材料等;第三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制造;第四是极端条件下的制造。

有两个极端制造的产品,一个是由我国生产的重达420吨的70万kw的大型三峡水轮机转轮,它的工艺要求很高,整体铸造后不开裂,而叶纹又是三维的,在制造时一定要保证它冷却时钢水能够进行均匀地凝固,这确实不容易。如果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做不出来的,正是得益于计算机来帮助我们模拟实际的过程,由计算机控制将几股钢水一起灌入注模进行浇注。

另一个极端制造是微型的指甲盖大小的液体泵,是由电动机、水泵、冷却机等相关的元件组成。还有由韩国设计制作的微型直升机,里面有摄像头,可以进行侦查和探测,最重要的是,它不容易被发现,因为雷达监测不到它,这样就避免了敌后侦察兵的伤亡,而且成本也不高。

下面我讲一些信息方面的知识。大家都知道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但对每一个气缸是如何工作的,过去了解它很困难。现在它被全部用数字化技术来显示,一目了然。飞机的设计也可以数字化,包括它的外形.受力情况、强度选择都可以由数字化来实现更换和选择。飞机上最脆弱的部分——起落架的制造亦是如此。它是依靠一根连杆拉动起落架,来实现降落和起飞的,如果飞行时连杆无法收拢,就会出事故。采用计算机模拟设计这个难题相应得到解决。

3.现代生物技术

3.1基因组研究

基因是1909年丹麦的生物学家约翰森根据希腊神话创造的,我认为在现代的翻译中,基因一词是翻译得最好的,既是基础又是来源,而且基因和原来单词的发音也很相似。人类有22对染色体,最大的是第一号染色体,最小的是第22号染色体,英美科学家2006年公布了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第一号染色体中共有2.23亿个碱基对,占人类基因组中碱基对总量的8%。科学家这次测序确定了人类第一号染色体中的3141个基因,这些基因中存在的缺陷与350种疾病有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未来我们能够对病人进行基因检测,看看究竟是哪部分的基因出现了问题。这样既可以实现基因的替换治疗,又可以在小孩出生时预测他未来四十或五十岁时的情况。

3.2克隆技术

克隆是单性生殖,与通常母羊的卵子和精子结合在子宫内发育成为一个小羊的过程完全不同。克隆是把母羊卵子里的遗传物质全部清除,而将另一文本的体细胞植入,小羊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于父体细胞,所以其生理特征完全与父体相同。所以克隆的这种技术在医药领域里的应用其实是很广的,当然所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我们暂时就不作讨论了。

4.空间和海洋技术的发展

空间技术是当今国际间竞争最为激烈的一项高技术。比如,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总共耗资1100多亿美元,跟足球场那样大,可以同时容纳7个宇航员在里面工作和生活。原本预计寿命可以达到10年,随着现在不断维修和保养,预计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至15年。

随着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圆满升空,中国成为第三个具有自主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而且,今年我国又要发射一颗嫦娥号航天器进行探月工程。当发射到稳定的地球轨道后,通过再次点火,使其速度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航天器将飞离地球,飞向月球。到了近月轨道后,关闭发动机,探测器就会逐渐靠近月球,但是我们这次是没有宇航员上去的,现在是通过探测器绕月飞行几天,把月球表面几乎所有的现象拍摄下来,并用遥感技术探测月球资源情况,这才是研究月球最重要的环节和目的。

地球上70%的部分是海洋。人类没有污染的地方就是深海,现在连珠穆朗玛峰上都有好多的废弃物.南北极都有人类涉足.只有深海无人问津。深海中很多动植物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来抵制自然和病毒的危害。同时,海洋又是个巨大的能源供应地,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是新能源研究的重点。现在人类的活动能够到达的海洋深度只有六七百米,潜水器到达最深的深度也只有六千米。如果要获取海底的矿石和样品,就要深入到一万米的深海区,降到这个深度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在的潜艇只能降到几百米。无论是深入海洋还是要走出中国,都必须要了解海洋的情况,我国为此制造了"大洋一号"、"大洋二号”、"大洋三号"远洋测量船,都配备有声纳、雷达、微波等设备来探测海底的情况。也许有人会问,海底的情况有什么好探测的?美国曾经出过一次事故,一艘核潜艇搁浅在日本海域附近的海底的山上,幸亏没有发生核泄漏,之后这艘被损坏的核潜艇被拉回去了,可见海底的情况决不能掉以轻心。按照国际法,每个国家的权利是在洋面上,那么水底下怎么办呢?所以,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真正的打击力量是在水底下,现在不光是发射水雷,还可以发射导弹,等你发现导弹的时候,再作任何补救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的大洋考察团出洋后,国际上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中国要成为海洋大国的标志之一。(掌声)

5.加强基础科学和科技前沿的研究

以生物为例,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门类。我首先讲一个干细胞的例子。关于这个"干”字,我有点意见,中文简体字"干"(四声)和"干”(一声)是一个字,过去的"干"(一声)是写作"乾"的,干部的"干”(四声)是写作“幹',而到了现在,两个”干”不分了,我说"干细胞”,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还有"湿细胞",其实不是这样的。(笑声)干细胞是生命的起源细胞,一般的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衰老和死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生命体保留了一部分原始干细胞,这一部分原始细胞可以不断地自我更新,产生新陈代谢,就是干细胞了。所以干细胞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干细胞又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按照人体的发展,又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我们人的骨髓里就有很多的成体干细胞。大家想一想,这是多么精细的一门科学啊,一个受精的卵子分化成多个细胞,它们在九个月的时间里,有的发育成大脑,有的发育成心脏,有的变成肝脏、肾脏、骨骼、胃、神经,还有五官,没有人指挥它们这么做。所以说,干细胞的能力很强。现在有一个干细胞工程,或者叫做器官工程,是985的项目,这个工程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看看有没有可能,将干细胞的功能识别出来,培养成各种各样的组织。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上海的一个教授,已经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出了一个人体的耳朵,干细胞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温度、血液等等,教授把干细胞培养在老鼠的背上来满足这些要求。我们的这个科学设想是有可能实现的,十年二十年后.心脏病也不用再吃药了,肝脏坏了也不用去吃药了,我们就在自己出生的时候,把自己的一部分干细胞存在干细胞库里,等到将来有一天,你发现心脏有问题了,就赶快找到自己的干细胞,培养起来,不到9个月,它就把你的一颗心做好了,用这个新培育出来的你自己的心换出身体里旧的你的心。因为都是自己的体细胞,所以不会产生任何排异反应。所以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项技术就有可能变成现实,那时候,人的疾病就不再是用药品来治疗,而是用培育出的器官来更新换代。估计那时,人的平均寿命都有可能超过100岁。

当然,上面讲的基础科学里我重点讲了生命科学这一领域,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中心命题,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可能对材料科学这些领域很熟悉,但不一定很了解生命科学.所以我稍微展开地说明一下。(掌声)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最后,我想提一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话题。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明确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一个总的方针;重点跨越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我们不能什么东西都自主创新;支撑发展是讲如果没有前面的自主创新,就没有今天的科技发展;引领未来就是要超前发展,像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生态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这个方针是不是很空呢?一点也不空,它有一系列具体的指标来保证,比如说,R&D方面的投入,投入所占GDP的比重要从现在的1.35%增加到2.5%,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要从现在的不到40%提高到60%,对外技术的依存度要从现在的50%降到30%,发达国家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都保持在10%-20%,专利授权要从现在的世界第20位上升到第5位。

以企业为主体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涵,自主创新分为三类’第一类叫做原始创新,比方说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用过去的观念来讲,水稻是不能杂交的,因为稻穗里的粉和稻花是在一起的,水稻是自己授粉的,无所谓杂交不杂交,但是袁隆平先生敢想敢干,后来,他把杂交水稻培养出来了,所以袁隆平的这项技术是属于原始创新。现在袁先生的技术在全国推广,增产的粮食可以解决全国六千万人的吃饭问题,这比六千篇SCI文章都重要。(笑声,热烈掌声)

第二类是集成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人好的技术或元件引进来,但项目的总体设计是我们自己做。第三类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比较多的家电产品和机电产品都走这条路,像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包括DVD。

将这三类创新结合起来,就是国家的创新体系。我举几个企业的例子,上海振华港机企业,它的自主创新技术领先于世界同行。大家都知道,港口的集装箱吊车很高,一般是46米到60米之间,过去,吊车的上面有一个驾驶舱,操作者既要看着操作杆又要看着货物。而驾驶舱里面工人很苦,驾驶舱是个铁皮房子,冬天冷,夏天热。当时德国在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叫科朗,他们做了一个豪华的驾驶舱,里面有空调,有微波炉,还有一个小的toilet,因为在吊车上需要工作很长时间,码头工人有时候很不文明,嫌爬上爬下太浪费时间,内急的时候索性直接从上面解决,反正别人也看不见他,现在豪华驾驶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洗手间。而上海振华港机的工程技术人员更厉害,他们想到卫星定位可以精确到几厘米,就想可不可以利用计算机加上卫星定位来做这些事呢?如果可行,则能把上面的操作者给省略掉.实现计算机遥控无人操作。这项创新成功了,现在世界上70%的企业都改用上海振华港机的这项技术,他们现在又首创了两个集装箱一起被吊的一种工具,可以将三个40英尺的集装箱一起吊起或放下,可使工作效率提高2倍,每小时可以卸下90-100个集装箱。

另外—个例子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鞍钢集团进行集成创新,把日伪时期留下的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专家援助的工厂整体进行现代化的改造,高炉是3000立方米的,有铁水预处理、大型氧气顶吹转炉、连铸-连轧等,而且它没有买国外的设备,是自己集成,自己创造,当然一些设备例如芯片这部分买了一些国外的产品。可以这么说,鞍钢的整个厂房是立足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的,国内设备国内制造,非常漂亮,我认为.绝不亚于国外进口设备水平。(掌声)

应该讲,中国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和世界的差距比较大,所以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之时,就提出了科学的重要性。小平同志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当时的国情是还要使用粮票、布票、油票等等,应该讲发展是很困难的,但是,他老人家确实很有战略眼光,在当时就提出中国一定要在科学领域占世界一席之地,然后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扔掉了"臭老九"的帽子。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我觉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眼光。

20世纪末,江泽民同志有过这样一段讲话:"唯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同时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关键技术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有机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技创新出现群体性突破态势,表现为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转化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引用以上三位领导人的讲话,作为我今天讲话内容的一个总结吧。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现场问答

问:徐老师,您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听到您的报告,我想问您:回想您5年的大学生活,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时光还是在钢院的五年时间,我们这个"钢铁摇篮”确实很不错(热烈掌声)。我对5年大学生活的回忆,充满了对国家和学校的感激。总结一下,我对钢院印象最深的大致有三点:第一点是我的专业学习,第二点是学校每年都组织的各种实践性教学,第三点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说到专业学习;我觉得钢院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高的,老师严谨的治学传统和钻研学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对自己最好的鞭策。

说到大学生活,可能比不上现在同学们拥有那么好的条件,但我认为,我在钢院期间的生活也是十分绚丽多彩的。我们的学校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自身管理的锻炼机会,我先后加入过校田径队、合唱队、足球队和管弦乐队,曾先后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总支委员、校学生会军体部长和副主席。可能有点自卖自夸了,但当时真的是很喜欢参加各种校园活动,承担一些职务来为同学们服务。(掌声)

同学们纷纷响应号召,组建运动小组,给自己定下每日的锻炼计划,互相监督完成。我记得在1959年10月闭幕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钢院的学生获得金牌6枚,总分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部分省队。母校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拼搏进取精神,不仅给予了我钢铁般的体魄,还给予了我钢铁般的意志。

可以说,五年的"钢铁摇篮”生活,为我奠定了治学的根底,确立了做人的根本。我之所以能作出一些成绩,首先要感谢师长们春风化雨的教诲和母校的精心培养。(热烈掌声)

问:徐院长,您好!您认为我们现在的大学和您当时的大学有什么不同?您对现在的我们有些什么建议?谢谢!

答:如果说现在的大学生和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相比有什么不同的话,当时我们所受的教育是比较一元化、严肃的,那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理想,思想比较单纯,就是要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而现在的大学生,对生活有更多选择,能独立思考,充满活力。

如果说到对现在的大学生有些什么建议,我从自己经历的角度,提两点建议。一个就是要珍惜在大学的这段时光,努力地学习和充实自己,包括专业方面的,也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其他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这个阶段,来不断的完善自己,打好未来生活的基础。所以我希望大家要珍惜现在学习的机会和青春时光,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给自己的准备上。

准备什么呢,人生是需要准备的,有句话:机遇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准备好,有了机遇你也抓不住。我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经历。

文革期间,1967年左右,我在上海工学院教书,文革来了,大家都没法工作,大部分的教师做了逍遥派,就是每天看看大字报,回到宿舍打打牌。

但在逍遥派里的人也不一样,有的人打牌打到夜里一两点钟,但是我觉得大家一直围着54张牌玩来玩去没什么意思。后来就开始在空闲时间学习,也就是复习我在大学学过的功课。我刚来到钢院的时候,高年级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说,你要想学好一门课,就要买一个比较好的笔记本,所谓好一点的笔记本,就是当时那种黑色皮的硬面抄,所以,我养成了认真记笔记的习惯,四十几门课学下来,每一门课的笔记本是一样大小,笔记本是统一的,笔记也很详细、完整。复习的时候很顺手,一边看我的教科书,一边看笔记,老师上课提过什么问题,在笔记本上都有记录。大多数人认为,我学这些有什么用呢?但是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学点知识。

“四人帮”打倒以后,上海的大学恢复招研究生,当时很多带研究生的老先生们年事已高,经过大革命的冲击,身体垮了不愿意带学生。而我当时40岁还不到,是教研室主任,党委就号召我们这批中青年教师去带研究生.大家都响应号召去报名了。报名以后,上海的高等教育局发出通知,所有没带过研究生的老师,不管你是教授、讲师还是其他职位的,一律到市教育学院去开会。会上讲了几句之后,就让我们按照各自的学科专业分开,然后告诉我们:因为很多年没有招研究生了,研究生入学考题的分量和难度我们掌握不住,请各位老师现场试作一下。这不知是要考学生还是考老师了!(笑声)当时,看到这种情况,60%的人都走了,他们觉得考得不好就是出洋相。我考的是一门数学,一门物理化学,一门英语。上海工大留下来考试的只有三个人,考得都还可以,所以我就成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第一批带研究生的老师。带研究生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科研,这对我以后发展影响很大。而我之所以能抓住这个机会,就得益于文革几年中都在坚持学习。(掌声)

再比如说,1981年我到英国做访问学者,我高中时学的是英语,在大学里学的是俄语。文革时,我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指定我当炊事班班长。为什么选我做炊事班班长呢?坦率的讲就是因为我身体比较好,因为炊事班的工作辛苦,每天早上四点钟得起来磨浆,蒸馒头,煮稀饭,晚上还要算账,洗碗,将所有的东西处理一遍,包括剩的饭菜都得重新烧—遍,因为食堂是没有冰箱的。所以每天都得七点钟才能回到宿舍里。另外每周还要扛一次大米,整个五七干校只有两个人能扛得动,我就是其中之一,(掌声)所以就让我去炊事班了。炊事班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一些空余时间.早上开早饭后到中午做午饭之间有一个多小时,还有就是下午从午饭做完到四点钟准备晚饭这中间也有一段时间,你可以回宿舍里休息,也可以在厨房里休息。那时尼克松已经访华了,中国正在对西方开放,我觉得应该重学英语,好在我中学的时候学过,有一定的基础。但那个时候学英语的条件是很困难的——没有学习的教材和环境,我就利用到城里买菜的机会,到书店里看了看,看来看去也没有一本英语书,只找到毛主席老三篇的英文版算是和英语沾边,中文版的老三篇我是背得滚瓜烂熟了,这样可以对照着学英文。书店里总共就有2本,书店的人经过研究之后同意卖一本给我。(笑声)我就是这样学的英文,所以my pronunciation is very poor(笑声),后来回到上海,跟着电台的《Follow Me》学习英语,才把口语练好的,后来参加出国考试就顺利通过了。

这些都说明,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准备,在大学里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准备的过程,当然这种准备不仅包括专业、外语,还包括身体上、思想上以及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准备。

另外,我觉得在大学里做一点学生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会工作、团委的工作都很有意义。我在上海做市委副书记和上海市市长的时候,市委十三个常委里头,有九个是大学时团委、学生会里的干部,为什么呢?第一,做学生干部是没有报酬的,没有奉献精神的人做不了学生干部。另外开展工作也要克服很多困难,有时还要遭同学的白眼,组织活动时担心人家来不来,所以还要考虑如何动员同学们来参加活动。第二,学生是最讲民主的,学生会选举也是相当民主的,学生有意见他会当场提出,需要学生干部有一定的包容禀赋和应变能力。所以做学生干部,可以培养你的奉献精神,组织能力,也培养自己一个民主的基础,这样容易和人对话。

最后总结一下,建议大家:打好学习基础,储备各种能力,做点学生工作。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本文收录于《校友讲坛》第一辑(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