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校友故事

钢铁巨子 ——记“全国劳动模范”刘玠

钢铁巨子

——记“全国劳动模范”刘玠

image.png

(简介)刘玠,男,汉族,1943年11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机械专业硕64级校友。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曾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开发。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武钢一米七热轧计算机控制新系统”、“太钢1549mm热连轧工程三电系统”、“武钢热冷连轧机自产钢数学模型的研制”、“武钢热轧厂精轧轧制压力数学模型的研究”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第二完成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第一完成人)、二等奖(1998年,第二完成人)、三等奖(1985年、1987年,均为第一完成人)。建成我国第一条1700mm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和我国第一条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第一完成人)、一等奖(2006年,第一完成人)。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先后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第八届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第二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02年、2006年)。2009年,他领导的“鞍钢技术改造与扩建工程”被评为“建国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

(事迹):

刘玠是第一批中国工程院管理院士,是一位专家型企业家。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典型的学者形象。他说话果断,目光中透露着坚毅。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儒雅的学者曾大刀阔斧地给鞍钢动了大手术,改变了鞍钢的命运。

受命于危难之时

1994年岁末,萧条笼罩着鞍钢:企业资金运转困难,没钱买煤,致使两座高炉停火;设备陈旧老化,已经有50年历史的高炉经常被“开膛破肚”,多次维修,人均产钢仅为世界先进水平50%;50万人口中,有19万待安置子弟、12万离退休人员;没有合同,职工生活没有着落……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但鞍钢这里依旧春风难度,执行的仍然是“双轨制”,即国家保持鞍钢的一部分计划任务,对计划之外的产量和产品销售,鞍钢负责。

长期的计划经济浸染和老大哥心态,使得鞍钢做钢材,不看质量只看数量。正因为这种心态,鞍钢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鞍钢生产出来的汽车板卷,由于质量太差,飞边卷沿,连麻雀都不愿意往上面落,因为怕夹脚。

就在这时,刘玠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鞍钢。此前,组织上曾有意调时任武钢第一副总经理的刘玠到省里工作,后来他也有机会到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当院长。但刘玠说:“我喜欢到企业去工作。鞍钢曾是共和国的钢老大,选择鞍钢压力是有的,但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为鞍钢50万人负责任,我感到了比在武钢时更强烈的责任感,我相信在鞍钢能够发挥我的作用。”

鞍钢的命运随着刘玠的到来发生了转折。

刘玠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销售的组织机构和销售体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6字方针,鞍钢“精干主体、分离辅助”。随着管理的加强,成本的降低,效益上来了,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半年后,鞍钢迅速走出困境。1995年与1996年,鞍钢分别盈利3.32亿元与3.5亿元,1997年在技改投入较大的情况下,仍盈利8000万元。2000年以来,鞍钢既不欠人货款也不人欠货款,受到各方面的好评。鞍钢的养老保险也已经进入省统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都由保险公司承接。几年来,鞍钢没有欠发养老保险金,没有欠发鞍钢职工工资。鞍钢出现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花小钱办大事

作为中国工程院管理院士的刘玠,对企业的管理有一套清晰的思路。

刘玠说,一个企业的要害问题是如何进行经济核算。企业经营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分配机制密切相关。鞍钢采取分离单位,精简主体,建立了由很多自负盈亏的子公司组成的公司制运营机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鞍钢所办的医院在医药福利补贴承包的前提下走向社会,企业所办的学校移交给了政府。通过 “分离辅助”,许多子公司扭亏为盈。通过“消肿”“瘦身”,致使鞍钢与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产量不讲效益的机制彻底告别。

鞍钢没有完全靠借钱搞改造,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起点高、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路子。在技改方面,鞍钢尽可能利用原有资产和技术力量,抓住关键环节进行改造。他们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全转炉炼钢、半连轧总体改造,完成了2#板坯连铸机工程;他们用了5个多亿元就完成了以前需要几十个亿的项目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鞍钢又用同样的思路对所有设备进行了改造,炼铁、炼钢、热轧、冷轧改造都没有影响产量。“九五”期间,鞍钢技术改造投资与国家批复规划相比节约78亿元,投资回收期仅为3.7年。刘玠强调,效益是一切生产活动的目标,生产经营活动、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如此,分配原则也是如此。刘玠说,鞍钢在技改方面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一是不靠举债而是提高折旧率,加大技改投入规模;二是投资方向正确,不铺新摊子,充分利用原有条件;三是投资产品有市场需求,既有眼前市场又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四是引进实用技术,不引进华而不实的东西,尽量避免全面引进成套设备;五是在投入产出机制上一定要责权明确,鞍钢搞的是投入产出总承包。

刘玠为鞍钢找到了出路,鞍钢人看到了前景,增长了信心。吴邦国同志曾说:“1993年我到过鞍钢,当时的炼钢厂乌烟瘴气,至今记忆犹新。想不到那么难办的事情,你们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就办到了。”鞍钢摸索出了一条实现加速改造的道路。面对成绩,刘玠说:“困难压不倒人,只要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去办,依靠班子,发动群众,尽心尽力去做,总会找到一条出路的。”

立足全球进行决策

作为国企改革的成功典范,刘玠说,企业要立足全球进行决策,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像鞍钢这样的大型企业,更要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企业得到最大经济效益,同时,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优势互补。

谈到“十五”计划纲要中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刘玠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离不开传统产业,信息技术要和传统产业有效结合在一起。信息社会带来的是金融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等等,这些都对传统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的生产、控制和管理当中去,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他说,鞍钢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不但可以了解市场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知道鞍钢的产品销售信息。

刘玠认为,企业的发展要在体制创新上继续深化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分配机制、用人机制上更贴近市场,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能够使企业的分配随着效益的增长更加合理,打破大锅饭。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也应该采取聘用方式,根据企业业绩来确定薪金的高低,对业绩突出的应该给予高薪,反之,应该给予适当的报酬或者给予惩罚。

刘玠说,当今时代,环保和发展问题已经融合在一起,环保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入门证之一。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致力于环保,鞍钢所有技术改造项目,都要求必须达到国际一流的环保标准,鞍钢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这几年来,鞍钢消灭了炼钢、轧钢方面的粉尘污染,治理了废水污染,鞍山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十五”期间,鞍钢还将治理高炉污染,届时,鞍山将是一个环境更为优美的城市。

加入WTO对于中国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谈起这个话题,刘玠笑了。他说:“中国的钢铁工业水平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钢铁工业先进水平,入关后,中国钢铁工业应该能够承受国外企业带来的冲击。对鞍钢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鞍钢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当然,鞍钢也要接受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的挑战,关键在于鞍钢自己。”

刘玠的命运与鞍钢已经融在一起,谈起鞍钢,刘玠有着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他说:“鞍钢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国各大钢厂都有鞍钢输送的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当然,鞍钢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社会负担很重,但我们正在努力克服。目前,鞍钢上缴的税收在全国钢铁企业中是最高的,我们的职工工资总额也是最高的,我相信,鞍钢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2007年底,已将近65岁的刘玠退休。他在鞍钢12年,通过改革和改造,让鞍钢经济效益提高了30多倍,消化了142亿不良资产,积累了510亿净资产。鞍钢全部装备旧貌换新颜,鞍钢工人收入和税收均位居全国第一。

200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批示称:“鞍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改革改造以及自主创新之路,希望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进程中继续发挥好国有大型企业的主导作用。”

——原载人民网《时代潮》2001年第10期

《国资报告》201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