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校友故事

激情燃烧的钢铁人生 ——记“全国劳动模范”李龙珍

激情燃烧的钢铁人生

——记“全国劳动模范”李龙珍

image.png

(简介)李龙珍,女,汉族,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矿山机电63级校友,曾任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技术顾问。先后被评为鞍钢技术专家,鞍钢、鞍山市劳动模范,鞍山市科技带头人,鞍山市首届“十大女杰”,鞍山市杰出科技人才,省“十佳女职工标兵”,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国家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事迹):

鞍山,这座拥有共和国“钢都”称谓的英雄城市,为她的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鞍钢,这个业绩辉煌的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在她的发展历程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模人物。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场“新辽沈战役”中,这里又走出了一位模范共产党员。

她就是李龙珍,鞍钢设计研究院院长。走进李龙珍的世界,感受她火热的情怀,你能体会出什么才是生命的价值,感悟到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灵魂深处会受到强烈震撼,精神境界会得以全面提升。

李龙珍不息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的实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她用燃烧的激情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强者之歌,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矢志不渝

“从走进钢厂那一天起,我就把自己的理想与这片热土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在这里建功立业。我很幸运,身逢鞍钢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历史机遇期,所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1968年,开往东北的列车载着23岁的北京姑娘李龙珍来到鞍山。那年她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风华正茂,豪情满怀,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从那一刻起,李龙珍便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鞍山这片热土,把青春年华与鞍钢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当时,孟泰、王崇伦、雷锋等鞍钢老一代英模人物的名字已传遍祖国四面八方,她暗下决心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三十多年过去了,无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坎坷,她从未动摇过这样的信念。

李龙珍被分配到鞍钢第三冶金建设公司工作,接着又调入鞍钢设计研究院。在这人生最宝贵的37年时光里,无论走到哪个岗位,李龙珍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念。“文革”期间,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李龙珍多年徘徊在党组织大门外,甚至连“基干民兵”都没有资格当,但她有自己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要强的她从未放弃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执著追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与李龙珍同期来鞍钢的同学大多调回北京或其他大城市,李龙珍也犹豫过,她何尝不想在父母膝下尽一份孝心,与寄养在父母家的女儿同享天伦之乐,但她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她知道钢铁学院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只有在鞍钢才能真正派上用场。1985年,李龙珍光荣入党,多年夙愿得偿,她喜极而泣,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决心立足岗位踏踏实实工作,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尤其是担任院领导的10年里,李龙珍把心血和智慧全部倾注到鞍钢技术改造和设计院的建设上,在许多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鞍钢这艘曾长期辉煌的钢铁巨轮被“市场经济无形的手”推向了险滩,甚至到了向职工借款买煤否则就要停炉的境地。为尽快摆脱困境,鞍钢集团公司领导果断决策,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技术改造。此时,已是设计队伍领导者的李龙珍激情满怀,她意识到,科技人员为鞍钢的改革发展建功立业的机会来到了。

1995年,鞍钢公司领导按现代化冶金企业的要求,大胆拍板,建设一条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780轧钢生产线,该工程被称为鞍钢的“希望工程”。公司决定让时任设计院副院长的李龙珍担任自动化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和现场调试总负责人。时年已经50岁的李龙珍满腔激情被这莫大的信任所点燃,她决心要向鞍钢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她和院里的技术精英们没日没夜地进行技术攻关,设计院的人们看到,副院长办公室的灯光常常是彻夜长明。李龙珍的心中时刻牢记着集团公司“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改方针,常常告诫设计人员:“鞍钢如此困难,却下决心投巨资干这样大的工程。我们设计人员笔下画出的每一条线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给鞍钢造成一点一滴的浪费。”几经修改完善,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科学、缜密的设计方案。

1780工程需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李龙珍作为中方的谈判代表之一,先后参加了与日本、德国、意大利三个国家的报价集团长达14个月的艰苦谈判。李龙珍和她的同志们牢记自己的职责,高效地完成了谈判,为鞍钢取得最大的效益做出了贡献。

在1780工程施工阶段,李龙珍天天坚守在施工现场,协调设计和施工接口,常常工作到后半夜,现场人员中只有她一个女性。而李龙珍又有一个习惯,当日工作当日毕,因此,设计院的日常工作只有晚上处理,为了不影响其他人正常下班,她把很多工作处理包括设计文件审查带回家里更是常事。经过31个月的努力,1780工程顺利竣工。日方技术人员钦佩地说:“建设同样一条生产线,国际纪录是36个月,在北方还要加6个月,你们鞍钢人真了不起!”

1780生产线投产后,板材年产量达到400多万吨,而且质量优良,又恰逢当时钢材市场价格上扬,使鞍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这项“希望工程”的成功,给鞍钢带来了一片希望的曙光。

而后,鞍钢又一“希望工程”——1700(ASP)生产线的设计任务又落到了设计研究院,李龙珍又开始了“领衔主演”。她既是设计工作的指挥者、组织者,又是设计人。她组织设计人员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紧密配合,总结了当今世界热轧生产的经验与教训,对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在工艺、设备、自动化系统集成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开发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效地解决了中薄板坯和精轧温度的衔接、铸机与轧线生产节奏等许多工艺问题。特别是自行研制、设计和集成的用于热轧控制的超高速网结构快速计算机控制系统,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这条生产线是完全由鞍钢人自己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它的成功意义非同寻常,改写了长期以来我国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依赖国外成套引进的历史,实现了几代冶金人的夙愿。

2002年底,鞍钢与凌钢签订了中宽带钢精轧机组改造承包合同及与济南钢铁公司签订了济钢1700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工程总承包合同,李龙珍担任项目设计总负责人。鞍钢设计研究院开辟了在冶金行业中引进新技术、消化创新和技术输出的新路子。硕果再一次展现了鞍钢职工队伍这支英雄群体的钢魂铁魄。

据不完全统计,李龙珍担任鞍钢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和院长的10年中,主持完成的鞍钢大型技术改造工程设计项目,除了1780和1700生产线以及西区改造外,还包括三炼钢RH真空处理,一、二、三炼钢脱硫扒渣,大型厂短流程重轨生产线,无缝AG机组、厚板、线材、中板厂改造,冷轧2#生产线酸再生工程、彩涂线、镀锌线以及高炉区改造的设计。这些改造项目无一例外以同行业最少的投资达到最高的技术水平,实现最快的见效速度。正是由于有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千千万万李龙珍式的党员、干部和职工,才使鞍钢这艘巨轮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驶出险滩,破浪前行。

求知若渴

“我前行的动力有两个:一是对知识的渴求;二是对企业的回报。学习于我是一种乐趣。我每天早晨都要看40分钟的书,不是专业书就是外文读物,这样一天才会觉得充实。”

由于疾病,李龙珍身体不好,又是年届花甲之人,外人无法想像她如何会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和新锐的思想。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李龙珍是一个对学习几近痴迷的人,头脑中不断充填的新知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前行的动力。

1978年底,鞍钢设计研究院决定组建计算机专业,李龙珍被选派到上海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她因此成为设计院计算机室的创始人之一。时至今日,说起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李龙珍仍然对院里能够选派自己表现出极大的感激之情。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她更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性。有那么几年,她白天上班,下班后啃上一口馒头就一头扎进夜校。

那是个多雪的冬天,通往夜校的冰雪路上行人稀少,一个身着工装的中年女子骑着自行车艰难前行,骑几步就是一个跟头,摔倒了再爬起来。这是冬季求学路上的李龙珍。

那是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雨幕里只有一个女子骑着自行车在匆匆赶路,年近五十岁的她到鞍钢干校学习日语,走进教室浑身上下没一处干爽的地方。见教室里只有她和老师两个人,她焦急地问:“课还上吗?”感动得老师连声说:“上,上,今天的课我就为你一个人上!”这是夏日里求学路上的李龙珍。

几度寒暑,李龙珍这个矿山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从零开始学习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知识并成为行家,她还系统学习了其它相关专业知识,娴熟地掌握了专业英语和日语……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外语,为她日后在谈判桌上应对自如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8年,李龙珍为引进设备代表鞍钢与日本住友金属株式会社进行谈判。这是一场谈判,李龙珍称其为一场斗争。“斗争”中,日方代表先发制人,对一些附加设备开出高价。而熟知这些设备技术含量的李龙珍毫不示弱,原则问题寸步不让。这个直率、精明、强硬的对手令日本人感到头疼,最终也赢得了他们的尊敬。日方答应将这些附加设备以最低的价格卖给鞍钢,并协助鞍钢对旧系统进行改造,他们共同完成了针对鞍钢厚板生产的过程控制软件。这次“斗争”的“战果”是,李龙珍为鞍钢节省了几百万美元的资金。事后,日本住友金属和歌山制铁所系统部部长久保多还把社长奖励给他的系统开发奖品——一枝刻有日本住友金属和歌山厚板厂开工纪念的笔转赠给李龙珍作为纪念。提到李龙珍,日本专家赞不绝口:“这个女士很厉害,了不起!”

李龙珍什么都想学,一次,她见院里一位女孩计算机盲打速度很快,心中暗想: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她对练指法着了魔,一练练到半夜。如今她的盲打已经相当娴熟。几十年里,李龙珍坚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她说,她能从专业技术书籍中读到一些人看武侠和言情小说那样的乐趣。这就是李龙珍,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永葆一种不服输的劲头。

笑对人生

“近年来,我身体总是在‘精简机构’,7年之内做过三次大手术,三次都是全麻,任人宰割。现在,我的精神状态很好,只有工作我的生命才有意义。”

1996年,院里组织体检,医生发现李龙珍长了一个卵巢肌瘤,直径有17.8厘米,就问她:“你平时就没有一点感觉?”李龙珍说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发胖,再说她也心粗,有点小毛病一挺就过去了。医生叹了口气,说这次你不能再挺了。于是,她做了第一次大手术。出院时,医生叮嘱她至少休息3个月。当时正值1780的关键谈判,李龙珍哪有心思卧床养病,第二天就面色苍白地出现在谈判桌上。

2000年6月,李龙珍发现脖子下面长了一个包块,时常疼痛。她瞒着家人和同事到医院看病,当时医生怀疑是恶性肿瘤,她不得已再次住进医院,做了颌下腺摘除手术。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她坚持为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写完了评语,一直忙到半夜。所幸病理检验结果是良性的,李龙珍逃过一劫。医生要求她术后必须好好休息。但是,工作是李龙珍的精神支柱,心中牵挂着鞍钢技术改造的她怎能安心休息?手术后第三天,李龙珍就在病床上和同事们一起研究脱硫扒渣PLC系统集成问题。脖子上长长的半月形刀口刚刚愈合,李龙珍就跑到施工现场,安全帽带儿刚好勒在刀口上,她难受,却一声不吭。

2003年1月,灾难突如其来地向她袭来,李龙珍被确诊患了乳腺癌。拿到诊断结果的一刹那,天性刚强乐观的李龙珍感觉世界一片黑暗,她流泪了。她感慨生命的脆弱,想到了自己对年近九旬的父母所尽的孝心太少,想到了因冠心病做过支架手术的丈夫需要她陪伴,想到了一双可爱的儿女需要她的母爱……她舍弃不下的,还有自己钟爱的事业。她更加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珍贵,愈加没日没夜地在设计施工现场忙碌。此刻,关系到鞍钢未来发展的西区改造工程正处在关键时期,而李龙珍又是该工程的设计负责人。直到去沈阳做手术的前一天,她才召开院领导班子会议。交代完工作后,李龙珍十分沉重地说出了自己的病情。人们惊呆了,望着她不知说什么好。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闻讯后,反复嘱咐李龙珍身边的工作人员:“她是我们鞍钢的功臣,一定去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手术后的第三天,当同事们到医院看望院长时,她正坐在病床上,聚精会神地看工程设计资料。看到这种情形,大家的眼睛湿润了。大年三十,李龙珍出院。她不想惊动大家,在她的执意要求下,院里只去两个人接她。然而,当李龙珍乘车行至鞍山高速公路出口时,却发现设计院100多名同志正自发地聚集在那里,用鲜花和掌声迎接他们的院长归来。

术后的放疗化疗是痛苦的,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面容憔悴不堪,指甲全变成黑色。尤其是化疗反应使她整天呕吐,彻夜难眠。李龙珍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上班!她太了解自己,只有工作才能赋予她生命的价值,点燃生活的激情。有一次,李龙珍从沈阳做完化疗回鞍山,不顾一路呕吐,直接坐车去了宾馆与外国专家谈判。她怕别人看见她的病容,就先到卫生间,呕吐完,漱漱口,洗把脸,走进会议室,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还是那个精神抖擞、毫无倦容的李龙珍。或许是李龙珍的坚强毅力感动了上苍,吓走了病魔,在与死神的赛跑中,她又一次成了赢家。

正是在2003年,李龙珍带领全院职工圆满完成鞍钢西区改造工程和代表鞍钢技术输出最高成就的济钢1700热轧工程的设计任务。

凝聚人心

“鞍钢能干十几个亿几十个亿的项目,小企业干不了,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找到学有所用的感觉。年轻人有自己的抱负,我理解,正当的人才流动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但你不可以欺骗企业,拿一天鞍钢工资就该努力为鞍钢做一天工作,做人要光明正大。”

几年前,在鞍钢流传着“加拿大有一个鞍钢设计研究院的分院”的说法。此言虽有些夸张,却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设计研究院人才流失之严重。就是在1780投建的关键时刻,设计院有五名技术人员被人用高薪挖走了。一名设计人员,办公室里拖鞋和毛巾摆放得齐齐整整的,俨然昨天还在上班,人却已经飞到了加拿大。见此情景,李龙珍十分痛心地说:“年轻人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考研,出国,我都能理解。可做人要真诚,在企业一天你就该好好工作一天,而不该欺骗企业,一边休着探亲假一边跑到国外另谋出路,一边挣着企业的工资一边干私活。做人要光明正大。”

李龙珍出任院长后,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她想:一些科研人员为什么要走?想多挣钱当然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是希望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要让他们安心在设计院工作,就要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靠事业留人。

她深知,设计院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德、能、勤、绩样样突出,大家才能心悦诚服。她上班早来晚走,不分节假日,同事们形容她是“早七晚八,节假日白搭”。

李龙珍有一子一女,儿子由婆婆带大,女儿则从小生长在北京姥姥家。夜深人静之时,对女儿的思念常常撕扯着当妈的心。三十年来,家中一应大小事情全由婆婆一手操持,李龙珍甚至不用自己拿钥匙开房门。婆婆去年去世后,李龙珍的生活全乱了,有时下班晚了爱人不在家,自己就时常去家边的小饭店吃顿快餐。说起来也许是笑谈,这个一年为鞍钢创造数百万利润,在与外商谈判时锱铢必较,对数字极其敏感的院长生活很粗心,差点把新版50元当成2元,在一次购物时还闹出了笑话。

李龙珍对自己的生活敷衍,对下属却关心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一位退休职工患病住院,李龙珍不顾自己有病,三天两头冒着大雪去看望。一位新分配来的南方大学生生活很困难,报到时已身无分文,她组织全科人捐款资助,买毛线让同事给他织毛衣,买御寒的羽绒服,还到旧货市场买了一辆自行车让他上班用。一位新分配来的大学生结婚,李龙珍看见条件太简陋,就带头捐钱捐物,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又为他租房子,春节时还买了礼物去看他的母亲……现在设计院的技术骨干们都说:“冲李院长的为人,咱哪也不去,就在设计院干到底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设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一些设计单位相继进入鞍钢市场,对长期以来固守鞍钢这块设计阵地的鞍钢设计院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由于观念滞后,前几年设计院曾在鞍钢冷轧酸洗机组等设计项目的投标中因价格劣势而未中标,煮熟的“鸭子”被别的设计院抢走了,这对设计院来说是个沉痛的打击和教训。对此,李龙珍和全院职工痛定思痛,开展了“活落旁家谁之过”大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为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李龙珍对院里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促进设计室自我生存能力,对院内6个具备条件的科室进行承包;为了彻底打破大锅饭,在电气自动化室进行职工最低保底收入改革,拉开了收入差距;为了提高机关部门工作效率,进行了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

内部机制顺了,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下一步就是带领员工开拓市场,以增加设计院的实力。他们在千方百计保鞍钢设计市场阵地不丢的基础上眼睛向外,努力抢占新市场,以优质的设计和良好的服务赢得用户的信任。几年来,鞍钢设计研究院在凌钢、青钢、淄博、临沂等地承揽了多项设计任务,既打出了自己的设计品牌,又增加了设计院的收入。李龙珍还密切观察国内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带领员工们在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给年轻人创造学习和施展才能的空间,李龙珍大胆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参与重大工程设计。许多年轻人脱颖而出,走上了院里中层以上领导岗位。她还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院内有几位从事打字、文印的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大学学业,获得了学业证书。李龙珍根据她们的意愿,将她们送到设计岗位,有的成为了技术骨干,激励了职工的学习热情。原新轧钢线材厂一名工人自学成才,考取了国家级高级程序员。李龙珍十分爱惜这样的人才,考虑到鞍钢西区改造的需要,她亲自出马,说服了新轧钢领导,将他调入设计院,为他创造条件。现在这名同志已成为济钢1700工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负责人。他的水平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专家的认同。

这是一位老者的临终遗言:“我近来患病在身,有时不能按时上班。不是因为我在外面干私活,而是我病得实在动不了。我始终牵挂着设计院,感谢院领导对我的关怀……”说这番话的,是院里给排水室退休被返聘的老高工薛雨臣。闻听此言,李龙珍的眼睛湿润了。她深知,近年来许多外单位高薪聘请院里的退休老同志,而他们却选择了留在院里工作,这种与鞍钢扯不断的情感怎能不令她动容。她亲自为薛老安排后事,很晚才回家,第二天送殡要起大早,她心疼司机,便自己打车去殡仪馆为老人送行。

从薛雨臣的身上,可以折射出现在鞍钢设计研究院的凝聚力。如今,职工的收入比李龙珍接任院长时有了大幅度增长,全院设计人员人手一台电脑,有200位技术骨干一人拥有两台电脑,院里的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办公环境更是装饰一新,处处显示出现代气派。李龙珍和她所在的领导班子在职工中的威信也与日俱增,在设计院2003、2004年领导干部民主测评中,领导班子优胜率达到100%。

淡泊名利

“外界一些人想高薪聘请我,是看中了我的工作能力。鞍钢让我当院长,我才有这样的能力,我大学毕业来鞍钢时,什么都不会。我应该对得起鞍钢对我的培养。”

随着李龙珍知名度逐渐提高,很多单位都想高薪聘请她,有的单位甚至几年前就和她打招呼,希望她退休后到那里工作并许以高薪,李龙珍都一一谢绝了。她说鞍钢给她的待遇已经足够了,她不需要更多的钱。

2003年,南方某公司扩建一大型钢厂,找到李龙珍,开出的条件是:基本年薪50万元外加一套200平方米全装修住房,即使项目下马,前5年基本年薪250万元也一次给付。重赏之下,李龙珍丝毫不为所动。她说:“你们想聘请我,是看中了我作为设计研究院院长的技术与成就。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因为根植于鞍钢这块沃土。知恩图报,我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鞍钢。并不是我李龙珍有多么高尚,鞍钢人都是这么做的。”

身为鞍钢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龙珍在工作中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但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她主管院承包工程工作,在设备招标、施工队伍招标中,总是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从不以牺牲用户的利益作为获取利润的前提。在上亿元工程的设备招标中,她从来都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未接受供货商的好处。院内单项工程奖金由她审批,每次项目总设计师奖金分配方案交到她手上时,她总是把方案中分配给自己的奖金降下来,加到设计中主要设计人和设计负责人的奖金中。

一次,一名企望谋求不正当利益的客户趁她不在,在办公室给她留了一笔钱,希望她能高抬贵手。她回来后立即将这笔钱交给经营部门。随后,她责成有关部门迅速追回了这名客户谋求的不正当利益。

李龙珍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爱美的,但是她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妆扮自己,一套工作服从单位穿到家里,再从家里穿到单位。她无数次外出开会谈判,却从未去过旅游点。她极少参加客户宴请,即使必要的业务招待也尽量让同事替她出面。中国电信公司奖励她免费去海南度假,这项奖励与设计工作完全无关,她本可以自己去,或者让自己的亲属去,而她却把机会送给了一位快退休的同志,说:“你为设计院做了不少工作,算我谢谢你吧!”2004年夏天,德国西门子公司邀请李龙珍前去进行度假性质的考察,她再次把机会让给了院里的一位技术骨干,并勉励说:“你们多开开眼界,回来好好工作。”

李龙珍的名下有太多的荣誉:鞍钢技术专家、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劳动模范、鞍山市学科带头人、鞍山市科技拔尖人才、鞍山市首届“十大女杰”、鞍山市杰出科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建设部于2003年授予李龙珍“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由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鞍山日报社和鞍山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举办的“感动鞍山――2004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李龙珍榜上有名。这些奖状和证书她从未拿回家,她老伴直到看了鞍钢日报登载的她的先进事迹,才知道她有这么多荣誉称号。

我们在采访李龙珍的过程中,她一再要求我们少写她自己的事,多写写集团公司的领导和同志们对她的支持。她说:“这些荣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应该算在我一个人头上,我只是一个代表。我做的仅仅是我应该做的,我身边的人特别是公司领导给我做了榜样,教我做人、做事、做官。”

站在热火朝天的鞍钢西区建设工地上,李龙珍仍然是一贯的雷厉风行、一丝不苟。她充满自豪地说:“待今年旧高炉全部拆扒完成后,鞍钢已经完成脱胎换骨,这个老企业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你看现在的鞍钢生产现场多干净啊,设备也是一流的,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相比毫无二致。”从李龙珍欣喜的目光里,我们读到了鞍钢生机勃发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读到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辉煌前景。

——原载2013年12月27日《东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