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记“全国模范教师”获得者 蔡美峰
(简介)蔡美峰,男,汉族,江苏如东人,生于1943年。中共党员。1980年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矿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专家,我国矿山地应力测量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首次开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应力测量技术,提出了以地应力为基础的采矿设计优化的技术体系、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和矿山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培养博士后20多名、博士90多名,硕士50多名,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事迹):
提起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北京钢铁学院,人们自然会想到钢铁。是的,这是一所以冶金特色著称的高等学府。不仅是校名,矗立在美丽校园中的铁锈红色的楼宇,熠熠闪光的金属雕塑……也同样带有明显的钢铁标记。然而,这座校园里更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他们有着钢铁般的毅力和品格,堪称民族的脊骨、国家的栋梁。2008年9月当选全国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的蔡美峰教授,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蔡美峰196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80年12月北京钢铁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回国,留校任教至今。蔡美峰教授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一)
1943年5月,蔡美峰出生在江苏如东的一个贫苦渔民之家。他刚出世3个月,不幸降临了——以打鱼为生的父亲在出海时不幸身亡。从此,母亲孤身一人拉扯着4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年幼的蔡美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时光荏苒,岁月沧桑,60多年过去了,可儿时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回首往昔,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我这个小渔村的穷孩子怎么可能有机会上学?怎么能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博士,成为今天的大学教授呢?”因此,他始终把报效祖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1962年,蔡美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国防科工委从事科学研究。一度 “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压倒一切”使中国的科学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当时只有20多岁的蔡美峰思考着“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学习吧。国家必将走向光明,学点东西、长点本领总会有用”。就这样,十年“文化大革命”,他的业务学习一直未停。天道酬勤,“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他作为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被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录取。
1980年,蔡美峰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科研能力,他被国家选派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留学并攻读博士学位。抵澳后,他原本是要去悉尼附近的卧龙岗大学继续他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的坑道支护技术的研究,那个项目经费充足,也比较容易出成果。正在此时,他了解到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有一个有关地应力测量的课题,外国博士研究生准备了一年半后,认为没法搞而放弃了。这个项目的经费需要逐年申请,没有保证。蔡美峰在国内的时候,曾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他深知:地皮力测量难度大、成本高,我国地应力测量起步较晚,地应力资料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采矿工程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些矿井因为摸不清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建设了10多年都不能投产。蔡美峰决定从国家需要出发,啃硬骨头,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研究。
艰苦的地应力测量研究,不光要耗费脑力,还要耗费巨大的体力。蔡美峰每天把试验需要的200多块、每块70多公斤重的岩石从试验台上搬上搬下,一次又一次地从一尺半高的试验台底下爬进爬出,劳动强度不亚于建筑工地上的运料工。为了早出成果,他常常是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他无暇欣赏异国的旖旎风光,品味他乡的风土人情,把时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留学的时间不属于自己,属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没有理由浪费宝贵的时光。”经过近5年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这为他后来在地应力测量领域取得国内外瞩目的突破性成果,提出以地应力为切入点的金属矿采矿优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蔡美峰获得博士学位,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宣布接受所有中国留学生永久居留的申请,他却坚持回国。他说:“国家在不富裕的情况下花很大的代价让我出国留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应该回来报效祖国。”在拿到博士学位半个月后,他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的第二个月,蔡美峰就下到矿山寻找和落实科研项目,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在国外研究的成果尽快在国内推广应用。他依靠自己多年的积累和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很快就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国内外采矿和岩石力学界的知名学者和教育专家,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人民教师。
(二)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已经留校任教的任奋华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博士论文文稿: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批语,布满了整个文稿,由此可以对蔡美峰的严谨、认真窥见一斑。对于每位学生的论文,他都要一审再审,修改七八遍。他指导的研究生很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学校每年只有不足10名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而他指导的50多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校优秀论文的达到了20%。
“给蔡老师拜年,一定要赶早,不然,就只能到办公室找他了。”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条“潜规则”。学生和同事们都知道,蔡美峰一年只休3天,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夜里12点。长期的健康透支,导致他2004年底大病一场,但病魔没有让他停下工作的脚步。中午12点,晚上7点,夫人的电话催来,才是他的下班时间。
多年来,蔡美峰先后承担10多门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尽管有的课程他已经讲授过多遍,但他仍以第一次授课的态度去查阅资料,翻阅文献,认真准备。他特别注重将本课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他本人及其领导的教学、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介绍给每一位学生。由于教学效果好、授课质量高,他的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已经毕业十几年的学生如今谈起蔡老师多年前的授课内容还记忆犹新。他勤奋的工作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和激励着每一名学生。
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李长洪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98年,山东新城金矿主溜井垮了,井边上围满了工程技术人员,但谁也不敢靠前。蔡美峰到达现场后,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拿起手电筒,伏在井沿上仔细观察,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令现场所有人非常感动。时隔十年,李长洪提起这件事,仍十分动情地说:“蔡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教给我们如何对待科研,如何对待工作。”
在国家“九五”攻关专题项目“新城金矿复杂条件矿床采矿方法研究”中,蔡美峰和他领导的团队完成了矿区4个水平、17个测点的现场地应力实测,建立了矿区地应力场模型。这样大规模的地应力测量,在国内矿山是首次,国外也不多见。他通过采矿设计优化,首次实现了盘区呈“品”字型布置采场进路的“免压拱”开采技术,采场地压得到有效控制,盘区上向高分层连续回采获得成功;采矿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经济效益达1148万元。其研究成果为我国一大批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开采提供了技术上先进、安全、高效的采矿方法,大大推动了我国黄金采矿科学技术的进步。仅在胶东黄金矿山推广该成果,即可产生10亿元~20亿元的经济效益。随后他又相继取得“深部开采动力灾害及其危害性评价与防治研究”、“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研究成果,3次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得主。他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也从中受益,在生产现场得到了锻炼。
如今,他的好多学生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贡献着力量。谈起这些,蔡美峰脸上总是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三)
蔡美峰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渊博的学术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授业艺术,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将学生引领到本学科的前沿,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终生探索的科学精神。
蔡美峰从到澳大利亚留学开始,就开展地应力方面的研究。他创立了考虑岩体非线性、不连续性、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地应力测量分析理论,发明了完全温度补偿的地应力测量方法和装置,使地应力测量的可靠性和精度大幅度提高。他在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应用成果方面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在国外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仅在国际岩石力学和采矿领域的权威刊物《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学报》上就发表论文5篇。该学报就一个研究方向先后发表同一作者的5篇论文是很少见的,这反映了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世纪成就》大型专著中,学会特邀蔡美峰教授编写“地应力及原位地应力测量”一章,重点介绍了他的成果。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从此项成果中受益,蔡美峰在长期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一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介绍地应力测量方法和实践的专著。该书一面世,即被北京科技大学和其他很多矿业、土木和地质类院校用作岩石力学课程的重要参考教材。他还亲自在实验室制作了地应力模拟实验仪器,讲课时给学生演示。
蔡美峰始终注意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及本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更新所讲授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在把课程的理论精髓系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补充和更新工程实例,加强工程实用技术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岩石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原有教材出版年代已久,内容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同时,各专业、各行业各自编写的教材互不相通,知识面和使用范围狭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蔡美峰担任主编,于2002年编写出版了一本涉及岩石力学的不同工程领域、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教材。教材在突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和训练的同时,介绍了三大岩石工程,强调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的结合,努力把国内外岩石力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的工程实践成果介绍给学生。理论和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的教育,使学生从大量的工程范例中和新的科学技术与实践成果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于2002年8月出版发行,至2008年11月已印刷7次,印数达2.15万册,被全国70多所高校采用。该教材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担任资源工程学院院长的10多年中,蔡美峰把各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作为学院日常工作的重点来抓。资源工程学院原有地质、采矿、选矿和矿山机械4个专业,这些专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建起来的,专业面太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均比较陈旧,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招生、就业都比较困难。为此,蔡美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提出将4个专业合并拓宽成“矿物资源工程”一个专业,被教育部正式列入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引导性目录》。该专业基础深厚,专业面广,适应性强,深受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老专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0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使蔡美峰成为国内外采矿和岩石力学界的知名学者和教育专家,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优秀人民教师。回首大半生,蔡美峰说:“教书育人,如同植树造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人民教师就要奉献毕生的精力,当好为国家培育人才之林的辛勤园丁。”
——原载2009年第01期《北京教育(高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