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数十年治学严谨
——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得者 王润
(简介)王润(1929年6月-2016年7月),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1957年于前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一直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院长、校长等职务。我国著名金属材料学家、教育家,北京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在国内率先开设“金属与合金的物理性能”课程,主编第一部阐述金属功能材料基本理论的书籍。1991年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事迹):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提供在国民生产有巨大应用的精密合金材料。北京钢铁学院建立了精密合金专业和精密合金研究室,王润出任研究室主任。“废寝忘食做研究,他对我说,咱们要给中国人争口气。”当年协助王润开展研究的周寿增教授对记者回忆。
在王润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铁磁学基础、精密合金材料学等教材体系,这些都是新中国的第一批相关学科教材,也奠定了学校材料学科在国内高校的一流地位,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他们还组建了永磁、软磁等材料的研究团队,研发的磁性材料性能在当时居世界前列。“永磁材料如今在风力发电设备、仪表、照相设备都有广泛应用。”周寿增说。
进入80年代,王润出任北京钢铁学院院长以及更名后的北京科技大学校长。行政工作量的加大并没有影响他对学术的关注,他依然亲自带研究生。北科大教授强文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徐东耀当年都是王润的研究生。徐东耀回忆,上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非常热门。1987年,研究生徐东耀和同学在一次研究中发现一个样品在零下90度实现超导,“这绝对是一个轰动世界的成果。”徐东耀说,当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都已经过来录制了节目,准备向全世界发布。
播出前请示导师王润,王润一句“一定要做重复试验确认”惊醒了已经有些头脑发热的学生们。徐东耀说,结果多次重复试验,再也没有获得这一超导温度,“幸亏有王老师,阻止了一次世界级的‘学术放卫星’。”徐东耀说,经历了这次事件,他从此牢记重复验证,从教后也一直以此严格要求学生,“老师教了我们要以严谨捍卫学术的风骨。”
学生回忆 老师教导他“做事胆子要大一些”
王润是强文江研究生时的导师,强文江告诉记者,最近一次见到恩师是今年4月份,当时精神还很好的王润其实已经生病半年多。
在强文江看来,王润为人谦和,谈工作的时候从来不批评学生,“王老师从来没批评过我,他留给我最深的一句话是,‘做事胆子要大一些’。”强文江告诉记者,他现在慢慢更能体会到这话的含义了,他也在努力地学他的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尽量少批评,多鼓励,也鼓励他们胆子要大一些。“对于这句话,我今天的理解是,要求学生在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工作基础上,有能力时要勇于承担。”
王润是以前精密合金专业的创建人,现在叫金属功能材料专业。在没有创办该专业时,学校所有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都是在做金属的结构材料,而围绕着电子信息等所需的特殊的功能材料,这一块工作是王润开创的。“如果没有这块工作的开展,我国国防和电子等方面的工作都无从谈起。”强文江说,所以说王老师的贡献完全是开创性的贡献。
根据导师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将无偿捐献给北京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强文江表示,觉得王老师这个决定很伟大,生前他没有给学生讲过这个决定,“王老师这个决定是超过了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他的境界不是我们境界所能达到的。”强文江说。
同事讲述 他编教材特别重视细节问题
来自北科大的马老师回忆,自己刚开始工作时就同王润在一个教研室,王润任当时教研室的主任。
马老师说1957年王校长留苏回国就一直在北科大工作,“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直到70多岁才真正退休,王校长对待学术的态度十分严谨认真。”
据他回忆,自己当年和王校长一起编《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教材时,王校长是主编,自己是参编。“书中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张图的来源他都要求提供来源,特别重视细节问题,保证书中每一处内容都准确无误。”他说,对于学校建设王校长也用尽自己的全力,80年代中期因为学校周边地皮紧张,王校长笑称说“裤子卖了也要为学校买地”。
马老师告诉记者,在生活中王润十分平易近人,虽然身为校长和教授,但身上没有一点架子。
大概十年前,王校长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他还跟同事开玩笑说自己现在是“大架子”。“从来不因自己年龄或者身体原因就对工作松懈,王校长一生对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全部。”他说。
作为王润的同事周老师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虽然和王润是同事关系,但在他心中王润就是他的老师。
1960年应国家需要,北科大筹建一个全新的精密合金专业,当时周老师帮忙一起筹建这个新专业,但他觉得自身的专业和将要筹建的专业并无太大关系,当他把自己的顾虑告诉王润时,王润告诉他,“这个新专业是国家需要的东西,自己的爱好要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
这句话给了当时刚毕业的周老师很大的启迪,“这个新的专业在国内来说是完全崭新的领域,很多专业名词大家都没有听说过。”他说,这时候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去学习并解决这些问题,王校长当时提出要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告诉大家要每字每句去学习,用专业的东西和物理学、热力学等相结合。“从现象到本质,一点一点地去学习去研究。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我的一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原载2016年08月02日《北京晚报》《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