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挥洒甘露 鲜花自然绽放
——记“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 王立
(简介)王立,男,汉族,1956年10月生,河北辛集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1990年获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2004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事迹):
又是一个桃李芬芳的季节,园丁欣慰的笑脸照亮了九月的天空。甘露所在,花儿舒展蕊瓣;袍袖之间,香气盈溢校园。在这一年一度教师的节日里,王立教授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光环下的平静、平静中的激情。而教师这一工作,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人而成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王立,1990年获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先后在邯郸制氧机厂和武汉钢铁公司工作过7年。1992-1994年成为美国天主教大学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能源与热工学会理事、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初见王立,发现他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了属于年轻人的活力与干劲儿,说话办事尤其干脆利落;简洁而流畅的表达,自然而大方的手势,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走近他,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忙,短短三十分钟的采访时间就不断有人来办公室请教或商量工作。对此,王立总会抱歉地笑笑,说一直就是如此,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他喜欢这样紧张而充实的高效率工作方式。从这位亲切温和的老师身上我丝毫感觉不到全国优秀教师光环的耀眼,反而被这种纯粹质朴的师长气质深深打动。他自己也一再强调,这个奖绝不意味着他是最好的,所有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这次获奖只是有幸代表可敬的老师们收下学生的肯定和信任而已。
下面是笔者与王立的部分对话,也许从中我们都能看到自己身边最熟悉的老师的影子,也能真正感受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魅力所在。
笔者:您刚才说到真正的大家都不是靠目标的功利性来成就事业的,那么从教这么多年来,什么是您兢兢业业工作的支撑点呢?
王立:就我个人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处于对这一职业的责任和兴趣。首先是一种责任感,既然做就要把它真正当作一种事业,认认真真去做好。在这样努力的过程中,发现它本身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从而用一种理性的兴趣作为支撑自己的长久的动力。第二,我认为,现在大到时代背景小到学校发展,实际都给了我们研究型大学教师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举个例子来讲,新的教学体制改革,教学计划改革,还有素质教育的逐步贯彻,都表明我们有了很大的发展潜力。这种广阔的发展余地很容易让人有一种不灭的激情和创业感,也是促使我工作的动力之一。
笔者: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您是怎样协调科研与教学二者关系的呢?
王立:科研和教学并不是找不到最佳结合点的。科研是教学的不竭动力和生动的源泉,教学是我们搞科研的理论传递和灵魂归宿。当然搞科研肯定会苦一些累一些,也会占据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是应该注意到,科研做好了,教学会很顺手和实现高效率。因为你给学生讲述的都是活生生的东西,涉及学生最感兴趣的前沿与实际问题,自然会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从而真正去消化知识;另外,讲授的都是自己亲自实践过的,都是从自己心里涌出来的,怎么可能不精彩呢?
笔者:王老师带过的学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那么就您自己的经验来看,怎么才能让学生既能好好学又能学的好呢?
王立:这个问题呢,咱们得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从我们教师来说,我认为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它直接决定了授课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学生感到的新鲜程度。也就是说老师自身的基本功必须扎实;二是在教学技巧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侧重点。当然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展开,但是同学都认字嘛,完全照念教纲是绝对不行的。所讲内容必须有所发展,又要发展有度,有重点的展开,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这也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切实的把握;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的表达能力,这一点对于教学这项必须要讲要表达的工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从咱们学生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是一届比一届聪明,一届比一届具有学习能力了。即使在某一学科上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总体知识结构要比以前的学生好的多。但是学生毕竟年轻,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可能会在自主的同时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于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独特性看的不准、却宁愿钻牛角尖,这是不利于他们发展的。因此我还是建议同学们,要不畏权威,但不要怀疑一切。
笔者:我们都知道王老师不但教学成绩突出,而且学生工作也作的非常出色。您是否能谈一下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您认为为人师者应当从哪些方面去影响学生呢?
王立:首先,我们绝对不能刻意的去影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和自主性。但是,老师对学生做的工作也不可以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教书”很容易,“育人”呢?怎么育?你不能轮番大道理去说教,而应该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去打动他,用你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就像园丁,你必须每天给花儿浇水,但绝不能拔苗助长,要帮它在你的甘露滋润下自然绽放。
笔者:近些年来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大量引进教学,与此同时,双语等教学法也大范围采用,对这一现象您是怎样看的呢?
王立:这些都是正面的现象,发展的证明,是一种趋势。但是任何东西都应当有度,应当灵活。比如说多媒体,它比较形象和省时,学生看起来也很清楚;但是它也有弊端,那就是不灵活,不能按照学生表情的变化及时调整侧重点。再比如说双语教学,它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掌握水平,是与世界接轨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我们本科生来说,用一种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去思维一种本身已经很复杂的学问不见得有多么好的效果。我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选择教学法方面,我们应该紧密围绕一个中心: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让他们的需求引导教学法,而不能本末倒置。怎样真正有利于自己的学生掌握知识怎样做,真诚的从自己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效果入手调整,盲目的追求新潮与固执的墨守成规都是不正确的,必须要灵活把握,要实事求是,要以学生为本。
采访结束,王立在匆匆握手的同时又迎来了新的来访者。我们的老师确实很忙碌,虽然他们总在说乐在其中,但是我们还是真的很想说一句:“谢谢老师,您辛苦了!”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所学到的东西,王立所传递给我们的信念,他那朴实真诚的学者风范,还有科大校园里那些紧张忙碌、诲人不倦的身影,是会让我们一生感动的。我们相信,有教师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有学生这样勤奋努力的学习,北京科技大学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
——原载《北京科技大学校报》第9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