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公众号

校友微信平台

校友故事

倾心一线教学与科研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康永林

倾心一线教学与科研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康永林

image.png

(简介)康永林,男,1985年6月获得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压力加工系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去日本东京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7月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北京科技大学第一批终身教授。先后担任金属压力加工系副主任、主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主任。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事迹):

自1991年从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后,康永林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13年来,在他的日程表中没有节假日,他一直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作为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一般给本科生开课都比较有限。但最多时康永林给系里2个班的本科生开了4门课。即使当上系主任和博士生导师后,他也坚持站讲台,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对自己指导的十几个研究生,他还常带他们去大型钢铁厂实习、做实验

康永林教授对工作、对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责任感。1995年11月,他的腰间盘突出病发作,却把医生“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否则再也难以恢复”的叮咛放在了一边,坚持给研究生主讲《材料成型过程模拟仿真》课程,50分钟下来,虚汗把内衣都湿透了。“《模拟仿真》课程是我从国外回来后新开的,别人代讲比较困难,但学生三个月内就要结课拿学分,我怎么能耽误他们?”康教授如是说。

康永林教授还针对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实行教改,加大了对他们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他的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比在课堂的时间多,轧制、加热、数据采集、样品制备,全都要会。“知道工艺过程,了解各个环节中关键环节在哪,有什么问题,什么影响,才能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康永林教授要求自己的学生是有创造力的工程师,而不是只会解决现成问题的机械维修工。为了给学生创造好的实验环境,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2000年初,他开始筹建“材料模拟仿真实验室”。因为没有任何基础,从设备选型到软件开发,从小型机到局域网建设,全都需要他亲自参与。在牺牲了近百个节假日后,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终于在2001年6月落成,目前已为2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超过1000个小时的上机实践课。

材料加工专业,打交道的对象多是钢铁等金属材料和大型设备,尤其是研究生课程,更是非常枯燥。但康永林教授的课永远不乏听者。冶金、机械、管理等外专业的学生,甚至校外研究生都是他的“客座学生”,人数往往超过他的“入门弟子”。康永林对他们一视同仁,课间学生提问,他也是有问必答,有的时候甚至把自己的讲义和资料借给这些学生。“看着学生争着往前面坐,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他说。

枯燥的专业课学生爱听,是因为康永林教授把工夫下在了课外。根据世界范围内本专业的研究进展,康永林的教案每年都要经过一次全面地修改,最多的一年更新内容甚至达30%。即使在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他们规定也只是每五年左右更新一次教材。他的课不但介绍本学科的科研前沿,还扩大学科外延,介绍物流、产品质量、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只是有公式和理论,还有鲜活的课题案例,有专业知识在整个大环境下的产业背景。学生每有收获,听者自然络绎不绝。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近十年来,康永林教授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40名,指导出站的博士后3名。其中,有18位研究生获得了学校的优秀硕士论文、优秀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各种基金奖励。

因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康永林教授多年来还养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那就是每当中午或晚上下班时,别人都在往家赶,他却能静下心来审阅研究生的论文,思考科研问题,起草科研项目书。“大家去吃饭了,非常安静,正好一个人潜心工作,等我回到家时,饭菜正好出锅。”他说。

正式这样的争分斗秒,康永林教授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他在新型汽车板研究开发及应用、金属半固态加工、金属成型过程模拟仿真及成型过程微观缺陷定量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完成了“轿车用电镀锌板开发及应用研究”等13项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此外还和宝钢、武钢等大型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十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几位老师一起与珠钢合作,在CSP线开发生产高强板、集装箱板,企业两年创利润2亿多元。近十年间,康永林教授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经批准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在国内外杂志以及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5部;主编教材4部。

——原载2004年05月05日《北京日报》